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书法老人庄宗元 □周 颖

淮河晨刊 2017-12-28 11:48 大字

在固镇乃至全省的书法界不知道胡海利的人微乎其微,作为中书协会员、中国硬笔书协会员、省书协楷书委委员,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奖,胡海利的成就有目共睹,业内人说他是“获奖专业户”一点都不为过,而他的启蒙老师是谁,我和不少人一直都想知道。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陪同胡海利拜访了他的老师,82岁的庄宗元老人。

庄老祖籍灵璧县,1948年固镇解放,在固镇还没有建县属于灵璧县时,他上学地就是处于固镇的灵璧县第一完小。大约在1945年左右他家居住在固镇的老南头老街,那时他看到老街上有不少老私塾先生过年写门对子,非常羡慕,在他幼小心里就暗下决心要学习、要练字。庄老说:“那时不叫书法叫上描红课,描红也讲究技法和熟练程度,要一笔到位,不能涨墨露红。”他不仅在课堂上练,回家也经常在煤油灯下苦练。那个年代固镇有风俗,谁家有喜宴了,就邀请舞文弄墨的老先生在“米碗”(陶瓷的)上写上“长命富贵”几个字,他经常跟在老先生后面看,反复用心琢磨,回家就试着写,开始写没有窍门,经过不厌其烦地讨教与勤练,写出的字被街坊邻居夸赞和认可,那时他才十五六岁。

庄老年幼体弱,常常生病,但他只要发烧稍微退一点就坚持练习。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他全家下放后,家里经济更加拮据,条件艰苦也没有停止他练习,没有笔墨纸砚,他就用树枝练,用手指头比划,练书法就像一天吃几顿饭着了魔。1979年回城后,为了生计他卖过早点,做过糕点生意,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练书法。他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贴补家用在市场上卖过春联,那时除“官办”的文化馆外,在固镇民间卖春联也是比较早的。

在我们闲谈中,他拿出40多年前写的一幅书法作品,行家说其结构、用笔、着墨就是现在好多省级会员也达不到。庄老在书法上舍得投入,他小心翼翼地把他珍藏的《中国书法大辞典》拿出来让我们欣赏,这本书1984年刚出版时他花了几十元钱购买的,如今保管如新,可见庄老对书法的热爱程度。胡海利介绍,庄老经常到西安去,他喜欢西安不仅是因为有亲戚走,更是因为西安的碑林吸引他,每隔一两年他都要去一次。西安碑林是石刻类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汉族文化艺术宝库,说起西安碑林庄老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他说:“看不够,进去了就不想出来。”

在学书的道路上,“庄老60余年抱着苏东坡的字不放”,他的学生胡海利反复说。我问庄老为什么能坚持几十年研习苏东坡的字?他说,苏轼书法笔画舒展,轻重错落,正是字如其人,苏轼在学过众多名家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诗文歌赋都很了得。苏轼性情豪放,专家认为如果说唐以前书法属“尚法”,那么苏轼就属“尚意”,因为他有深厚的人文修养,朴拙厚重,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庄老的这一席话,解了我的疑惑,为什么他热衷于苏轼的古帖。庄老朴实不“露”,沉静豁达,一直默默无闻地在背后支持他的学生,胡海利有现在的成就与庄老在技法与品质上的教授分不开。我作为胡海利老师的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书法的传承,看到了书法精髓的代代相传,看到了书法的希望所在。

古人说得好,“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是的,书法是有精神的,正是有了一代代孜孜不倦追求书法与品格的书家传承,才有今天传统文化书法的发扬光大。固镇县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书法事业如火如荼,朝气蓬勃,不正是有一大批像庄老这样的老书家在无私地推动和奉献吗?

起身与庄老告别时,庄老郑重地写下“书法精神”几个大字,勉励我们,鼓舞我们……

新闻推荐

爱心“莲”动 为“藕”加油 你我共前行

绿地世纪城营销中心门口的“爱心莲藕”。日前,固镇县连城镇禹庙村莲藕滞销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近千亩藕地1500吨莲藕滞销,淮河晨刊等媒体和爱心企业相继关注此事,绿地皖北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关爱藕农...

固镇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固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