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地中秋节的传说和习俗 □陈 锐

淮河晨刊 2017-09-29 10:26 大字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国民间习惯于叫做团圆节,它是全球中华文化圈人民的传统节日,因时恰在三秋之半,处农历八月十五,因此得名。

我国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中秋节起源于古人对月的崇拜,同时延续了古人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也是古人秋后报拜土地神的遗俗。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民间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遐想和谈资。嫦娥是回不来了,但又大又圆的月,演变成实实在在的月饼,成为烘托节日气氛的千古美食。一种传说,在现实生活中有了实际的载体,发挥了传承的力量。

月饼象征团圆,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动手杀“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所以在许多苏式月饼上,都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是大多人不知道这张小纸片里所包含的“文化密码”和历史信息。

关于月饼起源的传说很多,其实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中,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还要见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也越来越精细。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最亮,中秋的各种习俗也随时间演变而日渐成熟,月饼成了中秋节的象征和标志。因此,“民间拜月”由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的感情寄托,逐渐演变为人们以月寄情的俗世生活了。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不如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即便普通人也会把酒问月,与家人“千里共婵娟”。

在中国多地,一般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和本地产月饼“三分天下”。

广式的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特点是:皮薄、松软、香甜、馅足。

苏式月饼:松脆、香酥、层酥相叠,重油而不腻,甜咸适口。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本地一直自产月饼,主要是仿制的苏式月饼居多。十五前的月把,大街小巷就开始摆摊设点,开始了声声叫卖。但是,这些多是本地人自己的手艺,且质量很差,表现为皮厚皮硬,馅料成色不高、搅拌不均匀,有的糖分不足,面料夹生。当然,在物质生活比较困难的时候,这些月饼不仅仅是节日的标志,也是孩子们解馋的美食。

中秋吃月饼,先要做月饼。本地区的传统月饼,一般四个为一斤,不多不少。做月饼有月饼模子,内镂花纹,或福寿等吉祥之字。月饼以面粉为皮,做成圆形,内装白砂糖、青红丝、杏仁、芝麻等馅料。主料采用本地小麦面粉,掺入香油和面,再用香油拌馅,小麦面柔软筋道,口感极佳。上锅烤熟,初出锅之月饼,外香内酥,醇香可口,营养丰富。当然这些属于上乘的本地月饼。

在本地,刘玉华糕点店,一直是做甜食,尤其是做月饼的同行翘楚。

他家属于自做自卖,最早以加工制作苏式月饼为主,大多是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四样传统月饼,馅中的青丝红丝蜜饯果脯芝麻桃仁丰富许多,但糖必须是冰糖的甜味。后来,他家在技术上也不断翻新,可以保持原味地制作广式和京式等月饼,很受当地人们喜爱。

我小的时候,母亲除了购买市面上能买到的月饼,还会自己动手加工一种叫糖伙食的小圆饼。馅料主要是红糖或白糖,搀和碾碎的芝麻,有时候加少许山楂膏。文火加热炕熟,吃起来也是美味无穷,算是给中秋节的月饼之外加了点生活的亮色。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月饼的馅可以百花齐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口味。在原始的农业社会,蔗糖和蜂蜜出现之前,甜曾经是人们的一种向往,也是与美好生活连在一起的一个词汇。因此,月饼的甜味体现了一个饱尝辛酸苦辣的民族对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生活由衷的向往。

进入八月,淮北地区的农村,很多家都要做香油月饼,一部分留着自家食用,一部分送给亲友。走亲戚一般都是大人带着小孩,带上二斤或四斤月饼,再带一些梨子、苹果等。亲戚要在八月十五前走完,一般节后就不能走了。许多经营月饼的商家在八月十五后,都要低价处理月饼或者退回供货厂家。送月饼也有讲究,只能送双数,不能送单数。讲究的亲戚还要回赠一些月饼或瓜果梨枣等家乡特产。这样的礼尚往来,不仅沟通了感情,而且还互通有无。

近年来,本地中秋节送月饼的风俗有了新的变化。月饼以包装精美的外地月饼为主。月饼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中秋送礼物时月饼也成了附带品,唱主角的是烟、酒、奶、茶等物品。这些食品价格高,包装精美,经济实用,提上走亲戚串朋友脸上有光彩。

中秋赏月是中国人固定的习俗,它的美好之处在于传说。当月上树梢头,几乎家家户户,早早吃过晚饭。抬张小桌放在树下,摆上月饼、水果,一家人围桌或坐或立,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小时候,孩子们望着如盘的明月,缠着老奶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时边听故事边抬头望月,好像月中真住着嫦娥,似乎还能看见桂花树下的吴刚正在砍树,玉兔正在捣药。中秋望月,成为中国民间最浪漫美好的节日。

中秋食物中除了月饼、最少不了的就是水果了。本地一般配合吃这样几种水果:苹果、柿子、梨。俗话说:七月枣子八月梨,九月柿子乱赶集,这些东西本地都有,尤其是柿子本地多产,配合这个季节吃,正是好时节。

在中华美食谱中,螃蟹以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占据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位置。唐诗用“纵横连爪一尺长,秀凝铁色含湖光”的诗句夸赞它。过去螃蟹娇贵价格甚高,一般百姓难以接受。如今随着养殖方法的改进,“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人家都能品尝螃蟹的滋味了!固镇桥湖、五河沱湖,都是中华长绒蟹的养殖地。中秋之际,蟹肥菊黄,家人围坐一起,几道开胃小菜之后,孩子手中的月饼剩下了半块。两碟姜米醋先上了桌,飘香的清蒸蟹上来了!“一蟹上桌百味淡”,鲜美红艳的螃蟹蟹香满室,更把美味长留心头。凉风习习中,一轮满月初上东山,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到来了。

吃月饼以示“团圆”。但是人们仅仅把它当成一种节日习惯,而忘记了月饼中曾经寄托着我们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中国围绕中秋节的诗词,不胜枚举。其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为著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道出了所有人的共同心愿。中国人讲求圆满,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所以中秋节时皓月当空,万民望月同庆,它是个祈祷的节日。

“团圆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核心之一。月饼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中秋节的点缀,它真正表达的内涵是借月饼来表达团圆之情,思乡之情,这是刻在中华民族身上的一个胎记,无论何时都不会抹掉。中秋节的团圆意义是中国人特有的思乡情怀,凡是能在这一天回家的都要想办法回家,家人团聚叫“团圆家”,喝的酒叫“团圆酒”,吃的饭叫“团圆饭”,过的节叫“团圆节”。那种心理意义上的圆满、圆润、圆和之意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灵魂中。中秋文化的内涵,在“月是故乡明”的亲和力的引导下,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引领着中国人无论在哪个地方,都在呼唤着华夏的团圆与回归。“团圆文化”承载着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帮助人们找回“中秋望月”的回归感,以让中华民族永远具有民族认同感和价值感。

图片说明:中秋节吃螃蟹是越来越流行的中秋习俗

月饼

新闻推荐

热烈祝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上市一周年 转型跨越强服务 浓墨重彩惠民生

去年的9月28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今年9月,正值邮储银行发行上市一周年。上市一年来,邮储银行加快转型,提质增效,取得了喜人的经营业绩。辛勤磨砺,绿意盎然。这一年...

固镇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固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