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农民自制康复训练车为脑瘫儿子撑起爱的天空

兰州晚报 2019-09-25 03:06 大字

张生华将孩子抱到自己制作的康复车上

今年50岁的白银市会宁县刘寨乡农民张生华,岁月在他脸上所留下的皱纹,就像那祖辈们几百年来传给他的庄稼地一样,干裂枯燥,沟沟壑壑。他面对两个天生脑瘫的儿子和脑梗的妻子,不离不弃,竭尽全力为家人撑起一片爱的天空。9月24日,记者跟随爱心人士席小平和常丽娟到达张生华家,倾听他的故事,也见到了他为两个儿子研制的康复训练车。

边务工边务农生活很知足

张生华十多岁时,父亲就离世了,留下了母亲和未成年的哥儿几个。读完二年级的张生华辍学担起了家庭的重担。14岁那年,他背起行囊,和同村其他外出务工者一样,去了大城市打拼。

张生华说,家里的劳动力少,每当“麦黄六月”的农忙时节,不管离家多远,他都要回家帮母亲干完农活再出去务工。“那些年务工待遇还好,可以带一些家乡人没有见到过的水果和流行一点的衣服给家人,对于一个十年九旱的会宁庄户人来说,觉得生活很平静、很知足。”勤快、踏实的张生华经叔伯们介绍,认识了妻子并组成一个幸福的家。

为了两个孩子四处求医

在张生华家里,记者见到炕上的两个男孩子,一个21岁,一个14岁。

“他们是大宝和小宝,虽然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语言不能正常沟通,但是他们性格开朗,对人特别热情”。常丽娟介绍说,“两年前我和大宝、小宝是通过快手认识的,这两年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不幸的家庭。今年5月份我们就来过,不过这次来感觉小宝在走路、说话等方面比几个月前有了明显的好转。”

2016年,张生华向亲友们借了钱。用麻绳把大宝拴在背上,怀里抱着小宝,左胳膊挎着萝卜干、干锅盔,右手提着父子三人换洗的衣服,乘车去了兰州。

张生华说自己快50岁了,怕再没有这个力气带孩子出来看病了。“只要哪个医院说有一点点希望,我就会留在那个城市。”可惜的是,所去的几家医院,没有一个能给他希望。真是“祸不单行”,当张生华背着大宝、抱着小宝再次启程去往北京的途中,藏在棉袄最里面被缝了好几层的三万元现金不翼而飞,救命钱的丢失彻底让他失去了信心。

雪地里画出康复训练车图纸

“2003年腊月的一天,早上起来,看到院子里的雪下了足足有四指厚。不知道啥时候,5岁的大宝从炕上爬下来,一直爬到了院里,两只小手趴在冰凉的雪地里,红扑扑的脸上欣喜地望着我,开心地笑着。我猛然察觉到,孩子是多么渴望能自由行走,多么渴望自由啊!”

正在扫雪的张生华突然冒出一个要为孩子制作康复训练车的想法,他要让孩子站起来,让孩子能在小范围内安全的活动。说干就干,他蹲在刚刚除去雪的一块土地上,用扫帚把画起了自己的设计构想,当他觉得“图纸”设计没毛病后,又在家找来现有的一些材料,钢筋、钢管和废弃的自行车,切割、焊接……先后折腾了一个星期,第一个康复训练车诞生了。这些年,孩子在不断长大,康复训练车也在不断完善,现在的康复训练车更稳定,同时已具备刹车等功能,成为两个孩子平日进行肌肉康复的唯一工具。

渴望孩子尽早自立

“2016年的一天,46岁的妻子突然摔倒后一病不起,我带她去定西检查,被确定为脑梗,经过住院治疗算是保住了一条命,但已无痊愈的可能,一直依靠药物在支撑。”

“我一天一天的老了,两个孩子也一天一天大了。再过几年我背不动了,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能让两个孩子自立……”张生华的腿部关节不是很好,每天忙完农活后,赶紧做饭,再照看两个孩子睡觉。看着孩子睡熟后,还要去喂羊、鸡等牲畜,忙完都到夜里11点了。“年龄不饶人,力不从心了。”张生华说。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牛小亚王万盈通讯员赵志刚文/图

新闻推荐

近年来,会宁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

近年来,会宁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切实优化资源配置,致力于逐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

会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会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