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县城七零后迷失史 ——长篇小说《迷失》读后

兰州日报 2017-06-18 04:11 大字
《迷失》 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2月作者李鹏,甘肃古浪人,祖籍甘肃会宁。

七零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开始转型,通过电视荧屏,小县城的七零后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正处于转型期之前的他们,考上大学或者招工招干依然是不二的选择,大学毕业后,他们依然可以有一个“铁饭碗”;他们却亲眼看到正在见证成熟的六零后开始下海,包工头开始变成了“万元户”,他们有“出县城记”的梦想,而体制内的“饭碗”又让他们欲罢不能,而小县城的生活却能让他们看到老死时的未来,怎么办?这就有了特殊选择“出县城记”下乡《迷失》。

读罢李鹏的《迷失》(中国文联出版社),我首先想到的是,小县城这段历史中的“这一个”终于被填补了。如上所说,欲罢不能的本土饭碗,无可奈何的未来前景,蠢蠢欲动的远方和诗歌,在这矛盾重重之下,种种这些构筑了这部长篇的基础,他们的出路在哪里?有人选择政坛,有人选择招工,有人安于教书,有人另谋蹊径,而一个另类却选择了自我放逐般的另类知青下乡记。这是另类人,也是文学画廊里的“另一个”,他们在知青文学影响下,勇敢下乡,和乡下的女人开始了“灵与肉”的交流,说到底,覃小舟是在知青返城之后,自我践行“到农村去”的后期另类知青。而他却是不是一般的另类。

覃小舟是个体生命的重度体验式下乡知青。为什么说他是个体的“另一个”呢?因为他的选择是另类的,多少的乡下孩子读书就业就是为了摆脱乡下,而他是选择下乡。说他是生命重度体验者,体验者是说这完全是自己生命选择,重度是说没有人强加于他,完全是个人的抉择,说他是知青还不恰当,应该是真正的大学生志愿者。如此,这个人就另类了,而在文学画廊里,需要的正是某个时代的“这一个”,因为他最具典型性和特殊意义。而这份体验却并非那般轻松,重度的生活现场入一个又一个的陷阱,将它深深陷入,不能自拔,反而越陷越深,而此时,他的女人却不甘寂寞地出墙了,小县城在覃小舟不知不觉中变了;而此时,对迷途知返的他而言,重返县城已如一道立在他生命面前的高墙,覃小舟只好选择回头,且是低迷地回头,丢失尊严地返途。他却不能如愿,他在不断转移地方,转移单位,转移场景,转移对象,梅兰竹菊四个女人似乎在不同的地方都以抚慰者或麻醉者、抑或满足者的形象出现,他们在惊险中交流,在各自的“灵”和一起的“肉”中体验着变革之处的农村迅即出现的社会问题。亦真亦幻,真假难辨。

作为小说这种文本,什么样的算好,估计通俗意义上还是“好看”二字,那就是愉悦功能。而要能愉悦别人,首先要将一些真材实料的东西注入,就是情感,还是巴金那句老话“把心交给读者”。读完小说,可以见得李鹏先生的情感体验是细腻异常的,他对人物细腻情感的扑捉和对异性情感的揣摩异常敏锐,这就是情商,情商低了,写不好小说。你看,主人公覃小舟每每遇到一个女人,只要扑捉到她的一个眼神,便懂得她的需要,并且能恰如其分默契异常地暗合。这是一个小说家的基本功,也是小说好看的基本底色。

作为同道,我还十分欣赏小说的真诚,却不苟同真诚后面的拖沓,期待一些简约。我们不能说一部小说正是那样,但完全可以说,就是有一些东西不应该是那样,这是艺术的内核所定,它不是铁律,但该如“京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它该是有严格标准的。同理,要求一个小说作家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不是废字废话,又何其之难也!而期待还是必要的。

新闻推荐

会宁县国土资源局关于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公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及县政府审批意见,经用地者申请,决定收回已完成拆迁补偿工作的会师镇会师南路孙家巷片区的王维德(王永强)等12户居民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并注...

会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会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