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牌促发展 向名牌要效益
同时,在各工商所中建立商标品牌服务指导站,对辖区内市场主体商标注册、运用、管理和保护开展行政指导。为了把商标品牌建设的“热能”转化为“动能”,全市工商系统按照“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动态发展思路,不断加强驰名、著名和知名商标的梯队建设,增加注册商标数量,提高商标品牌质量,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工商助力、部门主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目前,白银有色长通电缆公司“敦煌”、银光公司“银光”、条山集团“条山”等传统品牌,“康视达”“祁连雪”“赛诺生物科技”“阳明化工”“李一刀”等高新技术品牌,会宁“西北磨坊”、靖远“高原红”、景泰“菁茂农业”、白银“鑫昊”、平川“熙瑞”等涉农领域品牌脱颖而出。这些企业均为当地行业内实力强、知名度较高的优秀企业,也是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产业振兴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农业品牌既要走出深山,还要扬帆出海。全市工商系统精心选择消费者认可度高、市场信誉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副产品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深化“商标富农”机制在***工作中的运用,积极帮助指导涉农企业把商标运用与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农副产品商标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会宁县工商干部通过努力,培育了一批如香泰乐、荞梓育、乌鞘岭、会师源、西北磨坊等名优土特产品牌,彰显土特产品位,让品牌真正产生效益。如会宁县的荞麦原粮收购价格为每公斤3元,即便加工成荞麦面粉也只能卖每公斤7元,而经过深加工后成为品牌的荞麦茶饮售价则高达每公斤260元,是原粮价格的80余倍,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民种植小杂粮的积极性,目前,会宁全县年产小杂粮80000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商标是企业的“标签”,是企业的“金字招牌”,对增加企业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全市工商系统加强协作配合,建立联合打假机制,并通过12315平台投诉、企业举报、日常监管、联合打假等多种途径,持续保持打击侵权假冒行为的高压态势,切实维护商标专用权和所有人的合法权益。三年来,全市工商系统查处各类商标侵权案件19件,案值47.16万元,并对假冒“壳牌”润滑油商标案、“小肥羊”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集中进行了查处。
为进一步打造城市名片,市工商局、市商标协会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编纂成的《品牌白银》一书,图文并茂地展现了白银作为工矿城市、农业大市和转型城市的品牌发展历程,同时对白银部分企业及其产品进行了重点推介,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为盘活商标无形资产,支持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市工商局会同金融办和人民银行制定了《白银市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暂行办法》,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让企业切实享受到商标品牌作为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价值。
企业参与是关键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Ibis”(红鹭)商标先后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今年2月,该公司“白银有色”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成功登陆A股市场,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甘肃康视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有70多件商标品牌,现有甘肃省著名商标5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公司借助商标品牌效应,研发推出100多款精品隐形眼镜,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隐形眼镜模具制作、镜片及护理液生产全套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月生产隐形眼镜200万片以上,产品畅销全国及东南亚地区。
商标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了企业品牌意识的明显增强,多数企业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将品牌培育和发展纳入企业长远规划,设立和配备了商标管理机构及人员,加快品牌培育步伐。目前,全市非公企业拥有的注册商标总数已占到了全市商标总数的80%以上,涵盖了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陶瓷建材、机械加工、煤炭开采、商贸流通、文化旅游、餐饮服务以及农产品加工、房地产开发等行业和领域。
同时,甘肃条山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甘肃容和矿用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甘肃康视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经过多年市场磨炼,商标运用和管理能力突出,这些公司共有5件商标荣升中国驰名商标之列,被打造为代表白银形象的“城市名片”,企业的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也大幅提升,产品辐射范围明显扩大,品牌强企的效果日益显著。
新闻推荐
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共建文明和谐家园——访会宁县委书记王科健本报记者马晓微
“会宁县将坚持‘民生优先、惠民为要\’的理念,站在创建为民、创建利民的角度,积极对标抓好落实,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城带来的实惠。”近日,会宁县委书记王科健就白银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会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会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