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去有水的地方
王琼的家乡会宁县位于“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省中部,这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2002年到2009年7年间,年降雨量均未达到340毫米。
就在2009年那个干旱的冬天,记者来到王琼就读的小学,第一次见到了王琼。对于当时的情景,王琼至今还印象深刻:“因为那一年基本就没下过雨,收成不是特别好。看着父老乡亲脸上都是愁云,我就感觉没有雨太可怕了,所以我就想一定要去一个有水的地方。”
缺水,在王琼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生活的贫困、自然条件的严酷,让生活在会宁的人们更加渴望通过知识的力量来改变命运。而在王琼幼小的心中也早已认定,读书是自己改变命运、有能力造福家乡的唯一出路。而这个决心也随着高考脚步的临近而愈加坚定。
王琼告诉我们:“这么多年了,到底去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考什么样的大学,这些也都不一定。但是当初的那个心愿,就是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更加山清水秀,这点初心是没变的。”
为了实现心底的愿望,多年来王琼一直努力学习。高中三年住校的她,每天5点半起床晨读,晚上直到宿舍熄灯才休息。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就连课间休息时间,王琼所在班级的同学也在争分夺秒讨论问题。
哪家的娃娃学习好,哪家出了几个大学生……在这里的山山洼洼,会宁人谈论最多的就是教育。“知识改变命运”在会宁人看来并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大实话。
在王琼的母亲贾红霞心中,读书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这儿再没什么出路,唯一的就是让娃娃上学、念书,要是不念书的话就只能在家务农。”
为了让王琼姐弟能够安心读书,王琼的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家里20多亩地和家务全靠贾红霞一人。即使辛苦,贾红霞也从不会让孩子们回来帮忙。一切为了学习、一切为了孩子,即使辛苦劳累、即使不能一家人厮守在一起,她也从未有过迟疑。
会宁人重视教育,形成了一种“崇文重教”的氛围。记者从会宁县教育局了解到,自恢复高考以来,目前总人口约58万、其中农业人口49万的会宁县,已经向全国输送大学生10万余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100多人、硕士学位的5500多人。一个农民家庭走出“双博士”在会宁县不足为奇。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这些数字背后,会宁学子对于高考的态度也在渐渐发生变化。
杨泽华———这位会宁一中曾经的学生、现在的副校长告诉我们:“过去我们只是单纯死读书,现在学校除了抓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外,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感觉这些年我们的学生学习再没有以前那么苦、那么累。”
从以前只为跳出农门,到现在寻求更宽广的舞台、追求更精彩的人生。王琼和她的伙伴们更多地将高考作为自己人生的一次机遇:“我的青春才刚开始,我不能不给自己一次机会。人还是要出去闯闯,见见世面,这样你才知道你更适合怎样的生活。”(新华社兰州6月5日电)(新华社记者 多蕾 陈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苏彦竹)5月22日至24日,白银日报社干部职工深入会宁县平头川镇再次“回访”帮扶村社和帮扶对象,了解帮扶对象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努力增收致富,早日脱贫。“再穷...
会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会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