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马文明的脱贫路

甘肃经济日报 2016-11-01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牛占虎通讯员姚继东

家住会宁县新添堡乡三合村的马文明没有想到,曾经连煤油灯都点不起的他,如今能阔气地花2000元在新修的主房里安装“水晶电灯”。

从2000年起,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与新技术的推广,会宁县在推广新农业产业方面有了明显转变。其中,地膜技术极大提高了作物产量。在蒸发量5倍于降雨量的会宁,一层塑胶薄膜有效减缓了水分蒸发,当地农民彻底告别了饥饿的历史。

“2002年,村里开始推广地膜种植技术,几次技术更叠后,玉米产量由原来的亩产300斤增加到了1500斤。”会宁县三合村村支书马骏武说。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会宁县所属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扶贫攻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在全面小康倒计时下,国家的扶贫力度越来越大。“会宁获得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原来每年几百万元增加至今年的约1亿元。”会宁县县委常委、副县长伏涛说。甘肃省推出的总额超过400亿元的***专项贷款计划等金融服务,则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了撬动资金。

全省***攻坚战打响以来,马文明用5万元***贷款买了4头牛。2015年,他靠卖牛收入1.15万元。而双垄沟播地膜技术的推广不仅保证了他一家人的吃粮问题,还为他养的牛提供了充足的青贮饲料。

得益于危房改造项目,今年马文明家用1.15万元的补助盖起3间砖房,过年就能搬进新房居住。“天寒地冻的冬天,农村人也能在家洗澡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马文明说。

“群众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但离小康还有差距。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仍需努力。”会宁县扶贫办主任童琳如此说。据统计,2010年至2015年间,会宁的贫困人口减少了近1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5.3%下降到24.7%,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655元增加到5834元。

新闻推荐

三苦精神拔穷根奋力作为奔小康——会宁县***工作纪实(二)

本报记者梁萍新塬镇:特色产业拔穷根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黑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集雨增墒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让会宁县新塬镇的马铃薯实现了增产丰收。黑膜覆盖种植马铃薯具有保墒、除草、降低温度...

会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会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马文明的脱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