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准上做文章在实效上下功夫——会宁县汉家岔镇***工作扫描
□刘党部孙芳芳
汉家岔镇位于会宁县西北部,是全县的人口和地域大镇,共辖12个村,90个村民小组,4851户20291人,现有贫困村7个,贫困人口1769户7770人,占全县总贫困人口的十二分之一。面对***的全新任务,如何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汉家岔镇以“111245”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和“111122”产业提升工程为载体,整合项目资源,强化工作措施,靠实工作力量,坚持“四个精准”,一场扶贫对象精准化、扶贫内容阳光化、扶贫措施具体化、扶贫效益最大化的扶贫攻坚战在全镇如火如荼地展开。
精准识别,不断规范各类基础资料。该镇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严格遵循“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对象识别程序,把精准识别作为***的前提和基础,不断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通过积极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对贫困人口逐村逐人进行调查核实,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予以剔除,将因学、因病、收入较低符合贫困户标准的农户重新纳入,做到了精准识别。通过对照“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和“7+13”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指标,建立了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确保实现脱贫目标。通过根据“853”挂图作业工作要求,不断完善户内资料,做到了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
精准管理,不断强化数据平台建设。镇上依据***大数据管理平台,因地因户施策,确保“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目前,该镇2016年第二季度大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平台信息录入已全面完成,正在进行第三季度大数据采集工作。
精准帮扶,不断增强脱贫支撑能力。紧盯制约发展的公共性、基础性问题,该镇在“111245”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上继续发力,加强了“水、田、路、林、电、房、教、卫、文、网、视、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基础支撑体系。
精准施策,不断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在新一轮***工作中,镇上坚持“1+N” 产业培育模式,继续实施了“111122”农业产业提升工程,按照“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的要求,不断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符合全镇实际的特色产业,呈现出了常规种植重科技,特色种植重示范,规划养殖重金融、劳务输出重培训的增收格局。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镇通过实施全膜双垄沟播科技抗旱技术,大力推广新品种引进、配方施肥、机械耕作,落实全膜种植6万亩以上,种植小杂粮5000亩以上,种植马铃薯3.8万亩以上。通过积极引导群众加大黑膜马铃薯种植,黑膜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确保了贫困户人均种植黑膜马铃薯1亩以上,实现人均增收300元以上。紧盯核桃、枣树等特色产业,示范种植枣树200亩,示范种植核桃1100亩。新种植改良紫花苜蓿8000亩,紫花苜蓿留床面积累计达到8.97万亩,人均增收100元以上。通过充分发挥***贷款、双联惠农贷款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杠杆和引导作用,鼓励农户扩大舍饲养殖规模,使贫困户家家养羊5只以上。通过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今年组织各类培训5场(次),培训农民1036人。有组织输转劳动力500人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输出1人以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郭月明近年来,会宁、宕昌等革命老区充分发挥当地红色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道路,以会宁会师旧址、华池南梁苏维埃政府、宕昌哈达铺等革命遗址为依托,创新红色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据省旅游...
会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会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