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岑西林”□郭正学

右江日报 2020-01-09 09:02 大字

提起岑毓英,本人之前只知道他是西林县人,当过总督,其他一概不知。最近读了一本书,对他才有了了解,原来他还有“岑西林”之称。这本书叫《广西百代诗踪》,韦湘秋著(1995年12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岑毓英(1829年-1889年),字彦卿,号匡国,清末西林县人。岑毓英是清代广西壮族的显赫人物,他一门三代出了两个一品高官,六个二品官,是典型的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岑苍松是县文学生,诰赠为光禄大夫;他的弟弟岑毓宝曾任云南按察使,权布政使职;他的儿子岑春煊是名闻遐迩的两广总督,他自己则是云贵总督。

岑毓英同历史上许多有名将领一样,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但是在政治上也做了不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特别在对待外敌入侵的问题上,他算是一个有民族正义感的爱国主义者。

光绪八年,法帝国主义者大举入侵越南北部,威胁中国南大门。岑毓英协同爱国将领刘永福、冯子材等部,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今友谊关)和临洮府等地。当昏庸的清政府在打胜仗亦屈辱地订立和约之际,岑毓英洞察时局,明辨大是大非,力主战事,反对和约,表现出一定的大丈夫气概和民族大义。

在国内,人们都乐称他为“岑西林”。

“岑西林”的雅号并不单是称赞他的武备,还在于赞许他的文事。岑毓英曾著有《岑襄勤公奏稿》三十卷。主编过《西林岑氏族谱》达十卷之多。此外,还写过不少诗文,只是见存的不多。他的诗品格很高,既有高旷豁达的意境,又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和绚丽的文彩,读了令人深受感染。他早期的诗文清新活脱,热情洋溢,带有少数民族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天真浪漫的情趣。如他的旅游诗中写道:

闲游远眺且高歌,况是寻芳雅兴多。

影乱斜阳天欲晓,一声归去唤阿哥!

在这首诗中,岑毓英的情感是真挚的,意境是纯朴的。在流利畅达的文笔中,可以窥察到他青春时代思想的透明度。“一声归去唤阿哥!”令人感到清新,读后难忘。

岑毓英写的七律是一些兴怀诗,感时论世,嬉笑怒骂,悉成诗章。如他写的一首七律云:

宦场本是粟陈因,文武均为社稷臣。

事事焚香成玉弁,年年俦笔结纶巾。

欲扶日月归唐祚,直溯渊源到汉津。

自古名贤论功德,无聊之极作文人。

诗一开始就借用《汉书》的文句“大仓之粟,陈陈相因”来讽议当时的官场都是“等因奉此”“陈规俗套”,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值得称道。这种观点灌输于诗章,便成为一种胆识之笔。在颔联与颈联的两组对比句子中,虽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法,烘托出一种“归唐祚”和“到汉津”的意境,但这是通过“事事焚香”和“年年俦笔”去体现的。这样一渲染,既使首联的观点得到了抒发,又使尾联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当然,作者在后面提到的“功德”,依然是抽象的概念,是衡量“名贤”的陈旧的标准。但他那“无聊之极作文人”的提法,确实是对那些在极权主义支配下的封建时代只知阿谀奉迎的御用文人的一针见血之讥。

岑毓英在任福建巡抚督办台湾防务期间,做了一些好事。台中县有一条有名的大甲溪,离海不远,全长120公里,宽处约六百二十余丈,由高山穿越平野,流向台湾海峡。上游地势陡峻,两岸有峭谷出峡之美;下游则溪水丰饶,利于灌溉。但是夏秋季节,溪流暴涨,水急难渡。当地群众靠渡船来往,十分不便。

光绪二十年(1894),岑毓英鉴于此,劝导大甲、清水等乡地方绅民,捐款二十万两,兴建铁桥,沟通两岸。一劳永逸,群众额手称庆。

新闻推荐

“我为家乡代言”活动走进西林 商家认购沙糖桔超亿斤 西林县第九届沙糖桔产业、茶叶产业文化展示活动掠影 □韦荣黎 陆 靖 黄志安 黄燕群 文/图

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黄震致辞。县长欧阳可爽致辞。领导参观特色农产品。接受媒体采访。我为...

西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