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文学社的苦与乐□黄志伟

右江日报 2019-08-09 09:17 大字

我涂涂写写已有20多个春秋,但没有什么建树,就连一首小诗也没能上省级刊物发表。妻子说,悲哀!我笑了,可我依然那么执着,那么爱好文学。

爱好文学缘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洞察。记得1992年我在《右江日报》发表我的处女诗《别说天各一方》后,文学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了我。从那时开始,我深爱文学,把文学当成知心朋友。2010年,我无意中发现有不少农民朋友也喜欢文学,街天的时候(那劳5天为一街),有的农民朋友在街边树下看报纸,有的在粉店里讨论文学。跟他们接触后,才知道他们来自边远的村屯,只有在街天才得碰头、交流一次。那时,我脑海里忽然萌生出创建一个农民文学社的念头,把所有爱好文学的农民朋友集中起来,让他们有一个“家”。

当时的西林县文联主席知道我的想法后,很支持,他让我把农民文学爱好者的名字记下来。得到领导的重视后,我信心满满。每到街天,我就和其他农民文学爱好者在街上聊文学,鼓励他们写稿,我帮他们修改、投稿。这样一来,4个文学爱好者都很积极写出了稿件,并按时交给我。我很高兴,连夜修改了他们的稿件并投给了县刊《驮娘江》。不久,《驮娘江》发表了他们的文章,他们捧着《驮娘江》,高兴得像个孩子似地,笑得合不拢嘴。就这样,我们“街边创作”整整两年。

直到2012年,县文联通知我,5月18日成立“那劳农民文学社”。那天通知来得太突然,早上我还在10多公里远的地方做装修,下午县文联工作人员就来挂牌了。我匆忙从工地赶回来,刚到街上路口,就见到了县文联的几位工作人员。当时县文联副主席腋下夹着文学社的牌匾正往我家走去,就这样,“那劳农民文学社“在我家挂牌了。那天,我打电话给几位文学爱好者,让他们过来,没有宴席,也没有鞭炮声,只有一个大西瓜在庭院里招待从县里来的客人。我们围在一起,为文学爱好者有一个“家”而欢欣鼓舞。

文学社成立了,各种困难也接踵而来。虽然我在家二楼腾出了客厅做文学社的办公室,但一个像样的办公桌都没有。我凭着平时跟乡镇党委、政府有过来往,就厚着脸皮跑到镇政府跟镇领导寻求帮助,后来镇政府给了我们3张旧的办公桌和两个旧书柜。当办公桌拉回来摆好后,文学社才有了一点模样。后来,县领导给文学社送来好多书籍,为文学社增添了精神食粮。

文学社成立前,我本以为是件容易的事,成立后,我感觉到担子越来越重。首先是时间问题,我们是农民,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干农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写稿、改稿。而刚刚学习写稿的农民朋友,他们的文章我看得眼花缭乱。稿子才改得一两篇,就已经到半夜了。其次是没有电脑,我把前一晚改好的稿子第二天拿到电脑打印店去打印发稿,特别麻烦。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我写了一篇《我的电脑梦》发表在2012年度的《右江日报》上,这引起了当时县里一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他多渠道联系企业老板,于当年给我们解决了一台电脑和一个电脑桌。

有了电脑,我们就不用跑到街上去打字发稿了,可麻烦的事情还有不少。社员增多了,稿件也越来越多,并且稿件都是手写。我一面修改稿件,一面一篇一篇在电脑上打字,最后才通过电子邮件发出去,工作量比较大。加上我们还办有社刊《金色田园》,审稿工作量越来越大,我只能经常加班到半夜。但话说回来,通过连续几年的电脑打字,我掌握了许多电脑知识,比如拼音打字、文稿排版、制图画表、字体运用等,如今我都能应用自如。

经营文学社已经有7个年头了,7年时间里,我苦中有乐,累中有笑。现在我们文学社社员由当初的4人发展到25人,并且每一位社员都已经能在市级报刊发表文章,这是可喜的现象。文学这条路,我走定了!

新闻推荐

书香进军营

7月30日,西林县图书馆流动图书大篷车走进武警百色支队田林中队,开展全民阅读“八一”书香进军营活动。本次活动通...

西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