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就地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固有思维” ——访市脱贫攻坚典型、西林县委书记冉光富 □本报记者 韦 洁 通讯员 黄燕群

右江日报 2018-05-18 09:59 大字
 

2015年以前,全县97个行政村(社区)中仅有11个有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比例高达88.6%。2017年底,全县97个行政村(社区)中有村集体经济的达52个,占总数的53.6%。其中,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有2个,2~5万元的有40个,2万元以下的有10个,全县41个贫困村均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上。

短短两年时间,西林县村集体经济“空壳村”从88.6%下降到46.3%,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突破性进展,有力推进了贫困村脱贫攻坚步伐。2017年11月20日至21日,全市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西林县召开。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由县委书记冉光富任“班长”的高效团队结合该县实际,经充分研究讨论后提出的“异地发展、三产为主、村企联手、多元发展”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理念和村集体经济“1110”发展模式(以下简称“1110”发展模式)发挥的巨大作用。

创新理念 跳出就地发展“旧圈子”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要么就是先天自然条件恶劣,缺水、缺土地,缺乏发展经济的基础;要么就是后天基础差,交通闭塞、通讯不发达,不具备发展经济的条件。这些地方要发展集体经济,必须打破过去就地发展的固有思维。”冉光富说。2016年5月任西林县委书记后,就思考着跳出就地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旧圈子”,摆脱地域限制,走异地发展村集体经济之路。“把资金整合到县城来集中使用,或者到某些自然条件较好的村来使用。”他提出“1110”发展模式,即让每个贫困村拥有1个铺面、入股1个市场、拥有10亩果园。

该县整合各类资金820万元,在县城商贸繁华地段为41个贫困村分别购买了一个20平方米的门面,委托给企业统一经营管理,把收取的租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2017年,每个门面收取租金0.5544万元,之后每年租金比上一年涨10%。整合资金820万元,入股到县、乡(镇)农贸市场,按照年回报率10%作为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此项可为每个贫困村实现年收入2万元。整合资金580万元,为41个贫困村每个村购买10亩水果,再将果园承包给龙头企业统一经营管理,每个贫困村2017、2018两年每年收入租金1.5万元,2019年起进入盛果期,年租金提高至2.1万元。企业在用工上优先吸纳贫困户。“1110”发展模式的推行,确保该县所有贫困村集体经济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全县4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

“未推行‘1110’发展模式之前,八达镇周帮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1110’发展模式推行后,周帮村在那劳镇那宾村拥有10亩水果,2017年,仅这10亩水果就为周帮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4月11日,八达镇周帮村原党组织第一书记黄景伟告诉记者。

突破制约 探索资产收益型发展模式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条件差外,缺乏人才也是问题所在。”冉光富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扶贫工作的硬指标,也是加强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当前,扶贫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要在短期内培养一批具备发展和管理村集体经济能力的人才难度很大。“要突破人才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就要先从资产收益这条路子走起。”

普合苗族乡新丰村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典范。2017年,该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7.2万元,这17.2万元均为资产收益。2017年,该村依托“1110”发展模式为村集体创收2万元;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举办野钓大赛,仅水面出租、钓位收费两项,就为村集体年创收1.7万元;将60亩的村集体山地出租给经济能人种植水果,年租金收入5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将群众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利用上级项目资金建设农业大棚,转租给企业发展食用菌产业,年租金收入3万元;将闲置的电站旧厂房重新修缮,出租给西林源之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租金收入5.5万元,全面盘活沉睡资产,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如今村集体有了钱,我县组织部门及时出台了资金管理办法,督促村级组织用好村集体经济收入,确保集体收入能够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正如冉光富所言,有了钱,就想着如何管好用好钱。新丰村在管好用好村集体经济收入上也为该县各村(社区)树立了榜样。2017年,该村从集体经济收入中开支8.85万元,用于为全体村民购买养老保险7.86万元,保洁员工资补助0.48万元,公用水电费支出0.36万元,道路桥梁维护支出0.15万元,有效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县扶贫办主任陈光敏说:“‘1110’发展模式推动西林县不少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性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广大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认可度,激发了村级组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激情,凝聚起大家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强大动力。”

统分结合 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

“发展村集体经济,没有‘统\’就没有保障,没有‘分\’就没有积极性。”冉光富说,发展村集体经济要注重统分结合,“统”则是统筹部分资金,推行“1110”发展模式,保证每个贫困村每年有3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则是给各个贫困村安排一定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鼓励各村发挥各自资源禀赋,通过资源开发型、盘活资产型、产业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从而实现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

那佐苗族乡坝盆村走产业带动型模式,2016年,该村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整合外出务工群众闲置土地,成立了西林县金盆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500亩黄牛养殖基地。4月12日,在该村黄牛养殖基地里,该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何穆告诉记者,基地于2017年4月购入黄牛,当前,基地里的黄牛已从开始的126头增加到了167头,今年预计发展到存栏400头。2017年,该村仅依靠养殖黄牛就给村集体创收4.8万元。除了给村集体增收,黄牛养殖基地还给该村贫困户增收。该村村委会副主任陆家龙说,黄牛养殖基地由合作社、村集体和贫困户三方共同投资运营,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三方分别入股基地资金45.6万元、60万元、56万元,每年扣除养殖成本后所得利润将按照各方所持股份分红。

马蚌镇那扛村走资源开发型模式,开发库区旅游资源,年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以上,仅把停车费、服务费的5%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就增收了1万元。

“西林的村集体经济不能发展到这里就停步了,下一步西林要继续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不断壮大贫困村以及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冉光富说,“统”即整合无劳动能力的极端贫困户扶贫兜底产业发展资金6580万元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贫困户产业奖补资金1339万元,共计7919万元投入西林县驮娘江新区易地扶贫搬迁配套物流扶贫产业中心项目。该项目建成后所产生的收益作为全县无劳动能力的极端贫困户的生活补助,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贫困户的投资收益分红,各村贫困户产业发展基金、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和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分”即给全县97个村(社区)分别安排60万元资金,鼓励各村(社区)因地制宜,推行多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多元化,推动形成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新闻推荐

西林——拥有四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千年古城

4月9日,百色西林县获批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这是继横县之后,广西获批筹建的第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西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