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棺铜鼓彰显句町文明 □黄燕群 文/图
鎏金铜人面具
1969年和1972年,西林县普合苗族乡先后发现了汉代铜棺墓和铜鼓墓,出土了绝世的铜棺、铜鼓、金缕玉衣等珍贵文物。墓葬出土文物的丰富和精美震惊了史学界。
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句町国、夜郎国、滇国是我国西南地区三大王国,句町国曾协助汉王朝平息滇池地区姑缯、叶榆等地方势力和夜郎国的叛乱。滇国、夜郎国灭亡后,句町国仍存在400多年,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方国。
从考古发现分析,句町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西林铜棺、铜鼓墓葬的发现代表了句町国的兴旺时期,表明西林曾是句町国王者之都。句町国是壮族先民缔造的王国,具有很高的文明;句町国长期维护国家统一,为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作出突出贡献。
1969年冬季,在西林县八达乡(今普合苗族乡)普合村普驮屯出土一具制作非常精致的铜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铜棺出土后被送工厂熔炼。后来文物部门才从群众手中找回一些陪葬品残件和232斤重的铜棺碎片。根据这些铜棺碎片上的纹饰以及目睹当时铜棺出土现场的人员回忆。铜棺长约2米,宽66厘米,高68厘米,板壁厚0.5~1.5厘米,净重数百公斤。铜棺及铜棺上的铜面具都有鎏金装饰,另外还有各种动物纹饰。铜棺的年代为西汉早期,墓主应是句町国的一个王。这为西林国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72年7月,西林县普合村普驮粮站发现一座用铜鼓作葬具的西汉早期墓葬。墓的形制非常特殊,墓坑略作圆形,上面用一块大石板盖住墓口,石板下面并排放着十二块大小不等的石条,石条下面是铜鼓。铜鼓共有四件,分内外两组套合,类似内棺外椁。内层的铜鼓里堆放着骨骸。经鉴定,死者是男性,25岁左右。从骨骸的堆放情况看,应是壮族的“捡骨葬”葬俗。这座墓出土遗物非常丰富,共有四百余件,其中铜器二百七十余件,其余还有玉石器、玛瑙、绿松石、水晶石、铁器等。学术界几乎都认同,这是句町国一个王者之墓。
铜鼓墓葬出土的陪葬品有:翔鹭纹铜鼓、羊角编钟、铜骑俑、铜跪俑、铜冼、鎏金铜人面具、鎏金铜兽面具、鎏银铜人面具、山羊纹铜牌饰、铁剑、铜镞等。
近年来,在句町国故地经常发现有战国至汉代的青铜兵器出土,从这些兵器可以看出当年的句町国经济实力雄厚,军事武装强大,是雄据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方国。据《汉书》记载,句町国强盛时期曾发生过三次大的战争。第一次是西汉孝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186年),句町侯亡波率部参加汉军平息云南滇池地区地方势力的反叛,战后亡波被封为句町王;第二次是西汉河平年间(公元前28至25年),句町王禹与夜郎国发生战争,汉皇朝派使节调解无效,调大军镇压,句町王禹配合汉军剿灭夜郎国防部;第三次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欲贬句町王为侯,句町王不服,王莽两次派10万大军征讨,都被句町国打败。明清时期,西林壮族仍盛行击铜鼓祈年活动,是句町国铜鼓文化的遗风。
此外,在西林县普合苗族乡还建有句町王庙,即句町祭祀坛。西汉时期句町王曾率兵随汉军平息地方势力的反叛,使当地人民过上稳定的生活,人们在此为句町王立庙,封句町王为土主神,希望句町王神保佑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会安康。时至今日,句町王庙仍香火旺盛。如今,人们祭拜句町王仍然是当地传承不衰的风俗。据当地村民介绍,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马日是祭祀坛传统的祭祀日。当日,来祭拜的群众不仅是普合苗族乡周边十多个村寨的群众,还有云南广南县及西平、那劳、八镇等乡镇的群众也带上祭品赶来祭祀,人数达1000多人次。
目前,西林保存着大量铜鼓。据统计,西林县壮族民间仍有400多面铜鼓,仅马蚌乡就有200多面铜鼓。清水江、南盘江、驮娘江、西洋江沿岸壮族村寨都有击铜鼓祈年习俗,传承了句町铜鼓文化的传统。
新闻推荐
竹虫,顾名思义就是长在竹子里的虫子。竹虫,西林县古障镇百姓又称竹蜂、竹蛹。竹虫寄生在竹筒内,主要依靠啃食幼嫩竹笋吸收养分而长成,大则有拇指般粗细,小的...
西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