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果带出大产业 回家发财成常态 ——西林县发展水果种植促农增收纪实

广西日报 2014-12-25 17:18 大字

本报记者 陈 强  本报通讯员 黄燕群 黎远明  本报实习生 文白毅 文/图

12月19日至21日,“中国沙糖桔之乡”西林县举办第四届沙糖桔产业交易会。开幕当天,外地客商和当地种果大户签订了500多万公斤、产值6000多万元的沙糖桔销售合同。当下,水果种植已成为西林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外出打工变成回家种果发财,则成了西林农民的“新常态”。

而在13年前,西林沙糖桔的产量是零。

西林是如何把这个“零”做成支柱产业的?

1

从无到有 “嫌弃果”变成“致富果”

2001年,西林县从广东引进沙糖桔开始推广种植。在此之前,西林并不产沙糖桔,而水果种植产业也无从说起。

“之前世世代代都种水稻,突然把水田变成果园,大家心里都没底。”回忆起当年政府推广种植沙糖桔伊始,西林县古障镇央达村村民罗吉光表示自己并不是很乐意。

“当初多数农民并不认识沙糖桔,认为靠这小小的果没什么前途。”古障镇古障村村支书王兰英表示,尽管县里的干部来村里一户户动员,却很难得到群众认可。一些群众虽然当着干部的面把沙糖桔种下,但不久又砍光了,重新种下收入较低的农作物。

提供免费果苗,进行技术支持,给予挖果树坑补助……为了让群众转变观念,当地政府实施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沙糖桔。对率先利用农田调整结构种植的,政府还给予每亩每年400公斤的粮食补助,打消了“不产粮食怎么办”的顾虑。

13年过去了,该县优质水果种植面积已达14.1万亩,投产面积3.2万亩,预计总产量5.6万吨,年产值超过2.6亿元,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

目前西林已获得“中国沙糖桔之乡”称号,西林沙糖桔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西林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沙糖桔积累糖分,所以这里产的沙糖桔果皮薄、无子、甜度高,是难得的好果!”百色市水果办副主任黄战威如是说。

当年的“嫌弃果”,变成了农民的“致富果”。

2

从走到回 回家发财成“新常态”

“以前要靠出门打零工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如今在家里种果比打工更发财!”12月19日,摩挲着挂满果的沙糖桔树,罗吉光开心地说。8年前,这样的生活让他不敢想象。

在种沙糖桔之前,罗吉光一家主要靠几亩水田和山上的茶园生活。种水稻一年忙下来,每亩收入不过数百元。因此,罗吉光每年都得外出打工贴补家用。

2003年,当地政府在他们村推广种植沙糖桔后,罗吉光将自家3亩多水田调整成了果园。如今,他种的沙糖桔已经全部挂果,亩产5000多公斤。而今年每公斤沙糖桔的收购价在8元左右,按此推算,罗吉光一家今年仅种沙糖桔就有12万元左右的毛收入。

“这可比出去打工划算多了!”罗吉光表示,自从沙糖桔挂果后,他便不用外出打工了,而日子过得比以前还好。

沙糖桔种得多了,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管护,由此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岗位。果农韦德新说:“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工人进行修剪、灌溉、打药、采摘等,现在工钱至少每天100元还包两餐饭。一户农民每年若出两个劳动力,冬季采摘季节两个月就可以赚近两万元!”

“两个年轻人,一年到头在外面忙,还没我这个老太婆赚得多!”古障村果农王丽萍去年种沙糖桔收入10多万元,她决定叫两个在外打工的孩子回来种果。

记者从西林县有关部门了解到,仅今年以来,该县就有3000多人返乡,其中大部分选择了水果种植。

外出打工变成回家种果赚钱,成了西林农民的“新常态”。

3

从大到强 多项措施添后劲

产业做大了,怎么让水果种植产业变得更强?西林人没有停下脚步。

为了全面促进当地水果产业的升级,西林县出台了《水果产业奖励扶持试行办法》,加大水果产业的扶持开发力度,将发展水果产业从“下任务”转变为“抢任务”。在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问题上,西林县成立了沙糖桔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沙糖桔生产、管理和销售的集约化、规模化。

面对大量上市的沙糖桔,该县党委、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打通销路。一方面,该县派出工作队前往外省推销;另一方面,通过阿里巴巴网、中国农副产品信息网、中国农业信息网等网站进行互联网推广。目前,西林沙糖桔远销四川、云南、贵州、北京等地。

每年12月,该县还举办沙糖桔文化展示交易会,拉近与外地客商的距离,为群众销售沙糖桔打造平台。目前,西林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沙糖桔文化展示交易会。

除了政府推广助力,农户自己也不忘想办法求发展。西林县西平乡平新屯村民蔡华良说,为了让村里的水果种植更上一个台阶,他们在政府的帮助下上网寻找品种更加优良的枇杷。如今这些改良枇杷已经挂果,每公斤市场价高达16元,仅这一项每年就可以为村里增收30万元。

西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