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翰墨飘香木顶村 农民“书生”亦风流 □本报记者 陈 媛 通讯员 王正庭 文/图

百色早报 2014-12-29 03:14 大字

村支书农文高指着对联说,这是村民自己写的何乜柱老人写毛笔字  

当午后的阳光慵懒地伸着腰时,农少杰的句町书画苑里早已坐满了前来学习书画的爱好者。从年初开办至今,这间一百多平米的“学堂”,在西林县城已有了不小的名气,书画苑墙壁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山水清新高远,虫鱼栩栩如生,人物惟妙惟肖,书法作品飘逸洒脱……“这些都是我们木顶村人创作的。”农少杰自豪的说,来这里学习书画的“书生”都想在句町书画苑里学得一手好字、画得一幅好画,“书生”中小的七岁,大的五六十岁,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可很多人不知道农少杰能写出一手好字是因为自幼受祖辈研习书画的影响,而不是出身名门。如今,他还是西林县西平乡木顶村一位普通的村民,但他的书法作品已多次在省市各种书法比赛中获奖。

民国初年曾有人去香港求学

木顶村地处广西西林县东南部,东与那佐苗族乡的峨沙、弄合两村相邻,南和云南省广南县的者岭等村屯接壤,西连皿贴村,北邻者车村弄聋屯,是一个仅有1000人左右的小山村。木顶村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木顶即已建村。传说村子原来是建在一座长满树林的高山顶上,所以村名便叫木顶村。

说到木顶村,不得不提起农最荣,虽然他早已在1938年仙逝,但他仍是村里的骄傲。1894年,农最荣出生在一个经商的家族,自幼聪明好学。幼儿时在自家私塾里上学,后被送到云南广南城里读小学和中学。因各科成绩优异,农最荣颇受其父农有福的宠爱,于是农有福发誓要把农最荣送到大城市里去读书,促使其成才。在广南读完中学后,农最荣考取了泗城府法政学校。这是当时社会十分热门的一所学校,是年轻人走上仕途的必由之路。但是,在该校毕业后,农最荣却没有马上从政。据说是因为在一次科举考试前因等不到好友而误了考试。于是,他只好只身下了广州,不久即到香港上了大学。两年后,因为家中催促其回家完婚,所以才不得不打道回府。

受岑春煊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回到家乡木顶村之后,农最荣全身心致力于创办木顶小学,以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精心教授家乡子弟。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当时的木顶小学被办成西林县一所示范性的农村小学校,名扬县内外。他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进西方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创设算学、自然科学常识等课程。此外,还教授学生美术、音乐和书法等,使学校的教学生动、活泼而实用有趣。除了本村的少年儿童外,邻近村屯如皿帖、弄汪以及云南境内者岭等地的许多学子都纷纷慕名前来向他求学。

村民几乎人人会写毛笔字

虽然地处偏僻,生活条件相对落后,但木顶村却还有个好听的名字——书法村,因为这里几乎人人都会写毛笔字,上到七八十岁老人,下到七八岁孩童,形成了一股“书法热”,能写一手好字的书法爱好者七百多人,并涌现出了李有林、农海平、农文光等一批书法高手,拥有省、市级书法协会会员二十多人,全村获省级奖项的书法作品近百幅,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书法群体。更有意义的是,在每户人家的大堂里都摆放着笔墨纸砚,不管什么时候都能随时随地写上一手,于是这文房四宝便成了“镇宅之宝”。

木顶村村子不大,只有200多户人家,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孩子和老人,显得有些冷清。可当漫步在幽深的小巷中时,却发现每户人家门上的对联颇有几分暖意,不管是楷书还是隶书,或是其他的字体,仿佛在告诉外来的客人,这是木顶村所特有的“财富”。村支书农文高告诉记者,这些对联都是村民们自己写的,很多村民都能写出多种字体。逢年过节也都是村民自己写对联,从来不在街上买。“几个要好的朋友还会互相帮着写,你写我家,我写你家,相互学习又彼此‘较劲\’,可热闹了。”

记者第一眼见到何乜柱老人时,她穿着一身蓝土布。她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孩子们都外出打工了。可外人并不知道,何乜柱老人在村里可谓是响当当的人物,因为她的书法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铿锵有力,看着周围人对自己的书法赞叹不已,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情。何乜柱老人告诉记者,自打懂事开始,爷爷就教其读书写字,那时因为家里穷加上孩子多,不可能每人都能买毛笔,所以只能用树枝在黄泥地上练习笔划,每天练习两个字,写好了吃饭就能坐在爷爷旁边,否则就趴在地上学会为止,于是姐妹们都为争“宝座”而勤奋练习。“姐姐何乜扁、妹妹何兰芳的字写得比我好多了,虽然她们已经过世了,但是却是我学习的榜样。”19岁那年,家境有所改善后,父亲给何乜柱买了第一支毛笔,她才真正开始学习起书法。“书法能让人浮躁的心立刻沉静下来,同时也可以培养人专注做一件事情,对沉稳性格的铸成有很大的帮助。”虽然有些驼背,却并没有影响老人每天闲暇时书写的习惯。67岁的农秀开和66岁的农宗宝都是何乜柱老人的朋友,三人只要一谈起书法便滔滔不绝。他们都说“多写脑子才灵光,才能越活越精神”。

一年走出三十多位大学生

如果说人人“钟情”书法是木顶村的“财富”,那么许久以来不断辈出的人才更是它向外界“炫耀”的资本。虽然地处偏僻,生活条件艰苦,但这里的人们思想却很“开放”。今年83岁的农桂福是农最荣的二女儿,虽然年事已高,但却能读懂《本草纲目》、《警世通言》、《西厢记》等书籍,每日都读书看报。她告诉记者,民国初年,父亲农最荣为了让村里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便在一个约两百平米的旧粮仓里办起了私塾,利用在香港学到的先进理念免费教学,无论男女皆可以在私塾里读书认字、学习礼仪,这在那个年代是很罕见的。不仅如此,私塾里还配备了一个藏书1000多册的“图书馆”,供孩子们课余时间阅读。“他总是喜欢从别人那里买来很多书。”此外,农最荣还常常家访,让读书才有出路这一思想深入民心,于是在木顶村便形成了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时至今日,木顶村“盛产”人才可谓是“规律”,每年从木顶走出去的大学生有三十多人,其中考上北京、上海等重点院校就占三成。因此,曾有邻村的人说,木顶乃风水宝地,世代书香都被这村给“霸占”了。

村民李建忠是该村比较有威望的人,至今令他感到无比骄傲和欣慰的不是自己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是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大儿子李韬鸿考上了广西师范大学后又考上了研究生,二儿子李韬鹏则考上了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三儿子李韬奋不仅考上了西安理工大学还留校任教,是村里第一个博士生。“很久以前祖宗流传下来的学习精神,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成长,浓厚的学习氛围是人才辈出的主要原因。”李建忠说。

不仅如此,该村的“女汉子”也不少,就仅去年,农玉梅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农莹莹则考上了中南科技大学等,今年农艳招被广西财经大学录取……这样的例子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此外,今年该村还有五个人考上了公务员,走上了工作岗位,谋得了一份“铁饭碗”的工作。

“以文化人”,实在不假。勤学、好学、能学、学好的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木顶村人,也在他们的心中播下文明和谐的种子。一百多年来,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木顶村人人尊师重教,人人勤学养性,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从未发生过偷盗抢、争风吃醋的事。“其他地方很多村民都玩***、赌博、打小牌,我活了大半辈子了,木顶村里从未出现过这种事。”73岁的李振杰老人说,农闲时分村民们三三两两在树下下棋、读书看报或者写写字,十分惬意。木顶村这般和谐融洽的氛围,让四里八乡的人都羡慕不已。

新闻推荐

抢时节 种树忙

群众在忙着采购苗木  连日来,西林县阴雨绵绵,广大群众抢抓入冬时节积极种树。1月21日,在该县苗木市场,...

西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