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生,那只是一次平常的救治工作” □本报记者 周厚雪 文/图
罗英琳在工作中 黄冬妹在给病人打针
十年前的春天,SARS突如其来,这种叫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毒让人们感到恐惧。2003年4月18日,百色市发现首例输入性非典病人。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全体动员迎战,市里还第一时间成立专家组赶赴西林,为抗击非典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如今,十年弹指一挥间,回望十年,她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和收获呢?近日,记者采访了当时参与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
罗英琳:
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很可贵
从接到电话到出发不到1小时
2003年4月19日,百色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罗英琳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接到了一个寻常却也不寻常的电话,电话似乎来得很急,通知她一小时候后出发去西林县。
“当时快中午12点了,我刚值完班还没回到家就接到了这个电话,说是要和自治区来的专家去西林会诊,马上就出发。”电话通知里虽说只是去西林进行会诊,但身在医疗系统的罗英琳怎会不知,西林县人民医院刚于前一天收治了一位疑似非典型性肺炎的病人,这个时候接到这么紧急的通知说去会诊定是与此有关。对罗英琳来说,这个电话寻常也不寻常,说它寻常是因为拯救病人是医生的天职,说它不寻常是因为当时全国都处在“非典”阴霾的笼罩下,知道自己可能即将面对一位非典病人,心里难免会“咯噔”一下。
接到电话后,罗英琳回家匆匆收拾一番就赶回医院待命。当天中午12点半,距离接到电话通知还不到1个小时,罗英琳和自治区来的专家们,一行4人,匆匆赶赴西林。
会诊变成留院指导
当时百色去西林的路特别难走,一路颠簸到晚上12点多才赶到西林。
第二天罗英琳见到病人。“他的症状表现是气促、发烧、咳嗽,当时已经确定是有传染源,但还未确定是否是非典型性肺炎,大家都有些措手不及。”罗英琳说,后来经过专家组进一步确诊,确实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其实确诊了大家反而没那么慌乱,至少我们知道面对的是什么了。”病人病情确诊,他们的西林之行也因此延长,“一开始只说是会诊,因为病情确定了,我们就必须留下来作指导,因为当时大家都还不知道怎么着手救治这个病人呢。”接下来的日子罗英琳与救治团队也被隔离,他们开始了对这个非典病人的抢救工作。
当时在百色接到通知后匆忙出发,罗英琳自己也没想到在西林的时间会长达半月之久。一边是等着救治的病人,一边是担心焦虑的家人,当时很多医护人员都为此头痛。“我们既要想方设法制定治疗方案,又要时时向家人汇报情况并做思想工作,大家的压力都好大,但是所有参加治疗工作的同仁想法很一致,就是首先考虑如何救治病人。”罗英琳告诉记者,当时全国都还没有找到防治非典的有效方法,西林县人民医院的条件又有限,摆在他们面前的挑战可想而知。“没有经验可循,时间又不允许拖延,我们只能凭自己的经验来制定治疗方案了。”自治区来的专家在大家手足无措之时给了团队信心,大家一起商量对策,最终敲定了一个治疗方案,虽然没有十分的把握,但病人的病情待缓解已迫在眉睫。
让人惊喜的是治疗方案实施一个星期后,病人的情况有所好转,经过又一段时间的观察病人情况比较稳定,专家组这才确定治疗方案可行。至此,罗英琳与治疗团队已经奋战了近十个日日夜夜,看到初步的成功,罗英琳与自治区的专家组终于松了一口气。
经历感悟:
危难面前 团队力量最可贵
对于十年前参加非典病人救治工作这件事,罗英琳觉得那只是她从医生涯中一次比较特别的经历而已。“其实我们平时的工作也与有传染性病症的病人打交道,这种情况数不胜数,我们都习惯了。”罗英琳说,对作为医生的她来说,那只是一次平常的救治工作,并不像外人传说的那么特殊,她也不觉得有太多可说的。
“不过,这次经历让我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触,就是我们在面对重大疫情的时候,或者说在遇到危难的时候,集体的行为特别明显,你不亲身经历可能不会感受到那种在危难面前一个团队团结起来的力量,那种众志成城的氛围,那种大家围着同一个目标一起不分白天黑夜奋战的经历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罗英琳说,当时全国大环境的恐慌氛围以及西林当地群众的反应或多或少带给了他们一些负面情绪,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退缩,“主要是我们知道自己是与一个团队在一起战斗,大家都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虽然平时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忙各的,但到了紧要关头,为着一个目标努力,彼此加油打气,那种氛围是会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为之动容并信心百倍的。”罗英琳说。
黄冬妹:
医患关系可以如亲人朋友一般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黄冬妹,几十年来一直默默地坚守在护士岗位,参加工作31年的她,如今是该医院注射室的一名主管护师。
这样一位普通的护士,十年前也亲自赶赴一线,参加了百色市唯一一例非典病人的救治工作。
经验丰富被选上一线
2003年,黄冬妹还是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五官科的一名普通护士。4月23日,作为增援西林县人民医院医疗队中的一员,黄冬妹与自治区来的专家以及百色医疗系统的几位同仁赶赴西林。
“当时你只是五官科的一名普通护士,医院却推选你去一线参加支援工作,你觉得意外吗?”记者问。
“那时候我刚调来五官科不久,其实之前我已经在传染科工作10年了,可能是因为我的工作时间比较长,医院觉得在经验上我比较有优势,所以就派我去吧。”接到指派任务黄冬妹并不意外,因为在这之前,医院已经对所有的医护人员开了动员大会,大家心里都在想自己有可能去一线,黄冬妹心里也早就做好了准备。“因为有心理准备了,所以并没有觉得这个任务来的突然,而且已经有专家在一线坐镇,所以没有太担心。”
家人看新闻得知她人在西林
到了西林,黄冬妹立即参与救治非典病人的工作。“每天都要给病人量体温、清理他的排泄物,同时还要给他做一些心理疏导工作。”当时西林县的医疗条件有限,与病人接触时,她们穿戴的只是普通的防护装备,“当时哪里还在乎得了那么多,尽量做好消毒工作呗。”由于防护装备的简单,医院特别重视消毒工作,“我们进出病房时前后都有工作人员背着喷雾器不停地喷洒消毒药水,那种情景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些好笑,但当时这样做却很有必要,大家也比较安心。”
去一线工作的事情黄冬妹并未告知家人。“不想让他们担心,所以就没打算告诉他们,没想到他们还是知道了。”让黄冬妹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她在医院工作,父母当时一直在关注《右江日报》关于全市防治非典工作的报道,父母正是看到了报道才知道她也加入了赶赴西林参加非典病人救治的工作队伍。“看到新闻后,他们打电话来的次数就多了,他们心里虽然担心,但是也理解我的工作,就是要求我每天打电话回去报平安。”黄冬妹说,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让她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之后随着对病人治疗方案的确定,病人被送进隔离区进行长时间观察治疗,黄冬妹的西林之行也随之结束。
经历感悟:
患者犹如医护人员的家人朋友
“因为在传染科工作了十年,就算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位非典病人也没有觉得特别恐慌,这次经历对我来说也并不觉得特殊。”话虽如此,但在谈及与非典病人十多天的相处,黄冬妹还是有所感触的。
黄冬妹记得,病人是一个一句话都不说的“闷人”,医护人员给他做检查时问他问题,他也只是用点头和摇头来回应,大家都知道他是担心自己的病治不好,心理负担太重所致。“虽然我们的好意问候总是换来病人的沉默以对,但是没有人放弃要试图打开他的心结。”黄冬妹说,当时不管换到谁值班,都想方设法地多和病人说上几句话,有时候是说一些给他信心和鼓励他的话,有时候就是聊一些家常。“我们有时候还会跟他说一些自己的心里话,希望他感受得到我们是真心和他交流,让他相信我们是和他一起对抗病魔的。”在大家的共同“攻击”下,病人终于放下心防。“看到他从一句话不说到愿意与我们交流,甚至还会主动告诉我们他的心里话,大家都特别高兴。”让黄冬妹感触最深的是大家的真诚终于感动了病人,这种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的从相互不了解,到了解,再到把对方当成亲人一般来信赖的过程让她特别感动。
“其实不管是医护人员一方,还是病人一方,只要大家都是出自真心真诚地去对待彼此,真的就可以像家人朋友一样,因为我们的目标一样嘛。”黄冬妹深有感触地说。
新闻推荐
西林一妇女无私照顾三孤儿 其中一个还在大学就读 □本报记者 蔡 明
王丽萍与已读三年级的女孩 (图片由班 雯 农晓蓉 提供) 8年前,已有两个10多岁男孩的母亲好心捡回一个女弃婴来抚养。几个月后,这位母亲不幸撒手人寰,随后孩子的父亲也只...
西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