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林旺子村完小238名孩子盼“解冻” □本报记者 陈 媛 通讯员 周顺彬 文/图

百色早报 2013-01-15 01:19 大字

下雪了,一名学生还穿着凉鞋。  

“芝,姑路了。”(苗语,意为“爸爸,我回来了”)头发上蒙着一层雨水的杨肖1月11日下午放学回到家,对在火塘旁烤火的父亲问了声好。此时,这名10岁的苗族姑娘的脸和手都已经冻得通红,寒风从墙缝灌进屋子,吹得她直打颤。

冬天穿凉鞋上学

杨肖是西林县海拔最高的村级完小——八达镇旺子村完小的学生,该校共有1~6年级6个教学班,238名学生,其中78%的学生为苗族,只有8名老师。由于学校常年处于雾气的笼罩之中,气温低、湿度高便成了孩子们在冬日里学习的最大障碍。校长乐忠辉告诉记者,旺子村土地贫瘠,气候严寒,冬季结冰打霜甚至下雪是常有的事,虽然他也想让孩子们少受寒冷的侵袭,但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也只能是维修校舍的玻璃,尽量避免冷风吹入。说话中,他不时地往手里哈几口热气,眼睛有点湿润。

早上9时,又到了做早操的时间,一双双冻得通红的小手在不停地舞动,好像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冬天。仔细一看,有很多孩子还穿着凉鞋,露出已经生冻疮的脚趾。“每年都是这样,不痛的。”二年级的李阳春轻描淡写地说。教导主任黎保用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其实不是不痛,而是已经麻木了,孩子们常年一般只有一双布鞋,从家到学校几个往返就全湿透了,穿着湿的布鞋比穿凉鞋更冷。据了解,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最近的也要走上3公里路,最远有将近10公里,每天几个往返,哪怕是穿着水鞋也难挡雪水的浸透,更何况一双布鞋?而在这里,布鞋已经算是孩子们御寒的最好“武器”。

奢侈的红糖生姜汤

为了让学生有热量抵御严冬,老师们用足国家给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经费,除了亲自到10多公里外的县城采购做饭菜的原料,让内宿生吃上猪肉、鸡肉、鸡蛋和青菜,让外宿生正常吃上“营养餐”外,还向孩子们免费供应红糖生姜汤,提高学生们的抵抗力,以确保孩子们有足够的热量集中精力听课。

10时,课间10分钟,热腾腾的红糖生姜汤被搬进了教室,孩子们顿时欢呼雀跃,有的兴奋地跳上了桌子。冻红的指头紧紧地捂住杯子,一股脑儿“咕咚咕咚”喝下去。“好暖呀!”四年级的一个男生喝完擦了擦小嘴,意犹未尽,露出灿烂的笑容,幽默地抚摸着胸口以示满足。这在城市里最平常不过的红糖生姜汤,在旺子村完小里却显得多么的珍贵和温暖。不一会儿,一大锅的红糖生姜汤就被喝光,此时孩子们的笑容也慢慢地舒展开来,在寒冬下显得特别的可爱。上课铃声响起,四处透风的教室里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

如果您有御寒物资要捐赠请与我们联系

当城里的孩子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还喊着冷时,这里的孩子穿得再“多”都还是觉得冷。“我已经把‘一年四季\’的衣服都穿上了,但还是一点都不暖。”杨肖一脸茫然地说。仔细一看,原来她把所有能穿的衣服都穿上了,但那都是单薄的衣服,根本起不了保暖作用。与她有着同样遭遇的孩子不在少数,低年级的学生冷得鼻涕直流,手上满是冻疮,有的已经溃烂,有些学生忍不住用手抠冻疮,小手可真是惨不忍睹。

据了解,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当地村民只靠少得可怜的玉米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买羽绒服给孩子过冬简直就是一种奢望。有时候实在冷得不行了,老师们就让孩子们来回搓手或者跑跑步,唯有这样简单不花钱的方式能带给他们一点温暖。

走进内宿生的宿舍,100多个孩子睡在简易的铁床上。摸摸床上的被子,薄而轻,最多也就3斤,垫被也是如此,还透着没散发的湿气,这样的被子盖在身上岂能暖和?校长无奈地告诉记者,不暖和也没办法,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哪来那么多厚被子,所以孩子们都是两个人挤在一块睡,互相依靠就会暖和很多。“我们睡觉都不脱衣服的,这样睡起来更暖和,但要是太冷了也睡不着。”小兰很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如果有温暖的小床,孩子们睡起来会暖和很多。”校长满脸的期盼。

薄薄的衬衣、刚过膝盖的单裤、冰凉的断了底的凉鞋,冻红的小脸、期盼的眼神,旺子村完小238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过一个暖和的冬天。如果你家里有能帮助他们顺利过冬的被子、衣服、裤子、鞋子,哪怕只是一副手套、一顶帽子、一双袜子,都可以和我们联系,我们的爱心热线:2893388、18977601511。

新闻推荐

春节期间汽车发班有调整 大部分班线初三起基本恢复正常

本报讯(记者 卢茜 通讯员 黄保情)由于今年除夕不放假,近日不少读者开始关心起除夕当天的汽车班次,昨日记者从百色客运站了解到,春节期间百色市各县(区)以及周边县份...

西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