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上的输赢
虽然不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才,以后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我觉得家长不该把成人世界眼里的竞争观念早早强加给孩子,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认为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可能会让孩子对未来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话往往达不到期望的效果,甚至相反。人生总的来说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只要努力的话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能成功,如李娜早期打网球也并不是很有天分,但她因为自己的爱好及努力最终在2011年夺得法网冠军,享誉海内外;肯德基的创始人哈兰·山德士在一开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在经历诸多挫折和失败后才最终在70高龄的时候获得成功。
因此,在起跑线上的领跑或落后并不是显得那么的重要!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好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习惯、积极向上的个性心理,让孩子在未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更像一场马拉松
□罗勇强(平果)
今日话题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多少家长时时刻刻套在心中的桎梏?“胎教班”“0岁亲子班”、“早教班”、“培训班”……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甚至在出生之前,就已经被强行拖入到了竞争中。父母也可说是无奈,但在这场竞争中,落后似乎就意味着失败。各种各样的班,在宣传伊始主推的就是这句话。起跑线上的输赢真的那么重要吗?
不过最近,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这句话,认为这句话有“忽悠”嫌疑,甚至得出“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吧”的理论。我们来讨论一下,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呢?还是给孩子一条庄严的“起跑线”!
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燕 子(西林县)
□黄剑飞(靖西)
无需先“跑”
有的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报了“早教班”“兴趣班”等,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也盲目地跟风,把自己的孩子也送进去 ,从而夺走了孩子童年应有的快乐。决定孩子成才与否并不是在孩子受教育的“起跑线”上,而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如果我们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不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味地把我们的思想和要求强加给孩子,那么,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孩子发展的作用,还会给孩子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使孩子对学习活动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做出非常激烈的举动。这些负担会把我们幼嫩脆弱的“小苗”压弯或压断。前几年有媒体报道,有一对夫妻望子成龙心切,每天逼着孩子练琴,孩子本来就不喜欢弹琴,因此练琴成了孩子每天最痛苦的事。为了拒绝练琴,孩子竟用刀砍断了自己的手指。多么强烈的反抗呀!对此,我们知道,当强加给孩子的负担过重时,他们反弹的结果是多么可怕,盲目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有时只能起到拔苗助长、南辕北辙的作用,弄不好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输在起跑线上的。
虽然,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我们教育孩子时必须尊重科学,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只要我们科学地开发好孩子的智力,“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的孩子无需先跑,同样能跟上甚至远远超过那些先跑的。
金色的童年常常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和小伙伴在屋檐下捉迷藏打沙包、在小河里摸鱼捉虾、在操场上追逐打闹……当年的我们是那么的快乐啊!而如今,社会上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如雨后春笋纷纷展现在人们眼前。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变化更新。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给孩子报了这个那个兴趣班。一天到晚都是学习,沉重的书包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属于孩子自由的空间全部被剥夺了。这样的童年会快乐吗?
玩是孩子的天性,压迫孩子学习,只会适得其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对孩子的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孩子喜欢的兴趣班给孩子自由学习,还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对孩子的教育,父母亲也不要操之过急,要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
勤奋刻苦才是成才的关键
□林光贵(右江区)
笔者认为“起跑线”并不一定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因为人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不输“起跑线”, 不根据孩子的生长规律,过早地送入“早教班”、“ 培训班” 等等,强贯强输超过他们的接受能力的知识,可能对他们更有害。因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性的,要考虑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进行施教,维果斯基提岀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最好的说明。同时,儿童身心发展有自己的特殊性,如家庭背景、地域的不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格等的差异,因此应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而不是盲目跟风。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爱因斯坦、华罗庚等科学家,未必都得到很好的早期教育。据一些资料记载,爱因斯坦小时候成绩并不特别优秀,甚至有些科目还不尽人意,但通过他后来的艰苦学习,终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可见,起跑线并不一定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应遵循自然规律
□钟定光(隆林)
记得旧时,6岁以前的幼儿,都是过着最幸福的、无拘束的童年生活。
20世纪90年代前的人,他们从离开娘胎到4岁入幼儿园,7岁入小学直至中学这个阶段,谁也没经历过什么“胎教” 、“0岁亲子班” 、“早教班”、“ 补习班” 、“兴趣班” 等形形色色的班。可我国照样出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我的爱孙出生在80年代后期,也没有“享受”过上述额外班学习,也照样考上重点大学、考上研究生。
时下,在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所有家长们的共同心愿。各种“早教班” 也应运而生,家长和孩子被卷进“起跑线竞赛” 的浪潮,从“胎教” 到“早教”,各个“年级” 都不缺课,为的就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对此我们无可非议,也许对启迪幼儿智慧会有一定作用。问题是,不能把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的期望寄托在各式“早教” 班上。关键是看孩子是否勤奋刻苦学习,同时也要顾及孩子喜爱玩乐的天性。
据媒体报道,前些年,全国有44名高考状元考取北大,经中科院有关专家调查,他们大多来自偏辟农村,智力水平和常人一般,有不少学生的家人没有文化,且这些学生从未经过“胎教” 、“早教班” 等额外教育。而最根本是他们有积极的学习心态,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追求、兴趣和责任。所以说,孩子要在“起跑线上” 获胜,关键在于个人树立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别夸大“起跑线”作用
□冯学望(靖西)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想法的出发点是很好的。遗憾的是,当某一条“真理”被变本加厉地推广后,往往转向它的反面了。
早一点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是没错的。问题是许多家长咬紧“起跑线”不放,很容易夸大它的重要性,于是家长便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培养孩子的兴趣。有的家长还根据“市场”的需要无限度地给孩子培养他们并不感兴趣的“兴趣”,导致孩子反感甚至抵制,而且有些抵制的作用是长久的。
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孩子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家长培养或老师的教学方法外,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因此,家长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想将所有梦想的“种子”全撒在孩子幼小的“园地”里,期盼其全都长成参天大树,这往往会与家长的初衷背道而驰。
人生如此漫长,不必太在乎短暂的“起跑线”。留给孩子快乐的童年,更容易使其后劲十足,人生灿烂。
新闻推荐
本报西林讯 7月9日,西林县公安局古障派出所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为云南警方抓获一名命案在逃犯。7日,有群众向古障派出所反映有一云南口音男子于本月3日在古障镇...
西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