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自豪的“那巴”人□谭志孟
1972年7月和1973年7月,那巴岭上的一群莘莘学子分别离开母校,走上人生社会。近半个世纪后,在这天蓝地宽秋风爽的时节,还沉浸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喜悦中的他们,从右江河谷的各个村屯,从百色、南宁,从防城港、桂林,从广州来到田州古城喜相逢乐聚会。
原定上午十点在古城壮乡缘酒店报到,才九点一过,酒店门口已一片沸腾!怎不沸腾呢?!当年正值十六七花季的少男少女们,如今已是桑榆夕阳……泪花闪,相机闪,道不完的离别情,诉不尽的心里话。80多名同学,大家三三两两,两两三三手挽手,互扶肩在穿着鲜艳壮民族服装的礼仪小组身边留下喜悦一瞬,在门前杨柳依依的小桥流水旁,合影、分班影,最后按田州镇十个村籍拍同村照……如果说,“他乡遇故知”是人生四大喜中一喜,那我们在人生旭日东升的朝霞里相遇相识,同窗共读,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经历了40多个秋冬春夏的风风雨雨,今日能在夕阳为霞尚满天下相聚一堂,重忆流金岁月,扬帆美丽人生,这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喜了。一段学友情能像日月相伴你我走过一万七千多个日日夜夜,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喜庆的场面真让人热泪盈眶,特别是患难与共的那巴人,这种情感是格外的亲切!此刻我们的心不约而同飞到了那巴岭上……
母校田州公社五七中学,实际上是一所农业中学。在那个年代,校址只有也必须选偏僻的地方才符合形势的要求。那巴岭是平坡村一片贫瘠的黄土地,当地人称那巴,不通四轮车!几笔简单的素描就能勾勒出整个校貌:两排红砖瓦房,分别是教室和宿舍,若大的小水塘旁一口水井,两间低矮的土砖屋是厨房,一片桉树林。能让人悦目的只有那片绿茵的草地和那棵高大的大叶榕树了。不管怎么组合,都是一所简陋得不能再简的一所学校。三个班,七二届两个;七三届一个,一百来人,朝夕相处,一块上山打柴,同住一排宿舍,同喝一口水井,同插一田秧,同收一畦菜,混得十分熟,什么活动都是三个班一起来,大家之间都称那巴人。
此刻,我们就站在母校的校址上。桉树林没有了,草地没有了,牛栏猪圏没有了,教室和宿舍也没有了,代之的已是一片少说也有二十年树龄的芒果林,只有那棵当地人说不下一百年的高大的大叶榕树还在鹤立鸡群地挺拔,枝繁叶茂不减当年。那些鲜绿的叶子在十月的阳光下闪着光芒,能在岁月的风雨中常青,能在南国的烈日下翠绿,能在贫瘠的土壤里插下根须,该需要多少顽强的生命力啊!
那巴人的生命力也是顽强而且特别旺盛的。卡劳山上的打柴日,谁不喝过那牛打滚过的沟水;早上二两米粥上撒一点盐,教室里照样书声琅琅;夕阳水塘边,笛子、二胡等乐器虽幼稚但也悦耳动听;每天一毛钱的伙食费,餐餐金黄色的空心菜,球场上照样生龙活虎;天没放亮,文艺队的同学早已在远处练嗓子,高亢的京剧唱腔随着晨风飘向远方……犁地、耙田、插秧、收割、种菜、养猪、放牛、打柴甚至捡牛粪,谁也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我们在稻穗金甸,菜花飘香中砺德立志;艰苦的劳动,都是一笔在我们心田播种知识,使我们端正人生航向,培养我们坚强、恒心、毅力的巨大财富。苦难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对于强者却是事业成功的垫脚石!
走出了校门,那巴人是争气的!各条战线上都有我们同学的身影,54名同学走上了各种工作岗位……更难得的是,这两届一百来个同学,各自的生命年轮是正直和光华的,没有一个走上与党和人民的希望和要求相悖的道路,这是多么的不容易!
那巴人也是特别勤劳的,在农村的同学,家家的房子都是双开间三四层楼房,房前屋后,贵妃红,香芒甜,金煌大又黄……门前摆放的小轿车……他们农家乐的生活环境令我们羡慕不已……
青山在,人未老!相聚,给我们增了一份情谊,同时也给我们美丽人生增了一份信心。不是约好了吗,让我们以豪迈洒脱的人生观,珍惜伟大的新时代的美好光景,再在2022年毕业五十周年的金秋十月相会!
新闻推荐
老人组通过红军桥。本报讯(记者梁力升文/图)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9月29日,百色起义纪念园管委会组织开展“迎70华...
田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田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