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满码头忆旧游□秋水萤光(德保)
那满之景(资料图)
日懒风轻,水阔波平,渡船点点,客旅匆匆——这是我对那满码头最初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印象。
童年最向往的地方是田阳县的那满镇。不仅是因为传说中广西名将白崇禧曾以二十四辆同型号同颜色的轿车队声势浩大地造访那满,留下了威武和传奇,更因为我的家族里有一位姑妈两位姑姑先后嫁到那里。听村里人说,那是一个天然的粮仓。逢年过节,白花花的糯米籼米都从那里流过来,淌过来,“爬进”我们家族每个饥饿的铁锅。
当年我们的车经过那坡镇进入那满到内江村。山在我的视野里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平旷的沃土,青葱的菜地,碧绿的蔗海。宽广平静的右江缓缓流过蔗林,穿过村庄,在古香古色的那满街头,依恋着一个供人们坐船来往的渡口。渡口用石板铺砌而成,从下往上,铺成一级又一级长长的台阶。雨季,河水常常把下面几级台阶淹没。在渡船上,两个熟识水性的中青年人负责一艘渡船,收好钱后又嘱咐我们坐好站直扶稳,一前一后地把船划到对岸的百育镇。要穿过江心,船先往上游划去,再慢慢折向对岸。
如今,我再次到访那满码头。这时的那满已今非昔比——街道更为宽广整洁,钢筋水泥楼房经过豪华的装修,市场上的商品种类更为丰富。田园里,西红柿刚刚谢幕,水稻秧苗正在水上奔跑,在田畴烙上青色的脚印;江畔,魁伟的木棉树伸展着红艳艳的少女盛装,绽放着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街头,高大的芒果树捧出清醇的芳香,蜜蜂在树冠上边唱赞歌边跳街舞……
中午时,大表哥特地请村里的周支书来招待我们,一位在那满初中教书的文友闻讯赶来陪同。我们边喝酒边聊天,聊当年的游兴,聊右江河谷的梦幻。周支书是民间艺人,参加编创过多台民间文艺演出,信手拈来出口成诗使他声名远扬。我对平仄略知一二,但自己的苦吟在他门前不敢“亮斧”。不用抬头,他就脱口而出:“芒果三月花盛开,引得群蜂把蜜摘。山村遥远姑娘靓,自有情郎万里来。”一杯酒一阕诗,一首诗一段情,像刘三姐那样装满十万八千箩,溢满身旁的右江河。我们这些码文字的老师在他面前只能充作“姓陶不见桃花开,姓罗不闻锣鼓响”了。右江河水在那满回旋,孕育的不仅仅是养人身体的谷物,不仅仅是悦人耳目的花木,还滋长着浓郁的风土人情,灿烂的民族文化。
近日看了一则报道,说右江河上又架了新桥,连通着那满和百育码头。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暗自祝福那满码头从此正式跨入现代化的大轨道。然而,静默的心血并没有读出些许兴奋,反而有点失落。不错,时代在把地球压缩成一个小小的村庄时,一定会刻意捏出一些新鲜的花样,无情淘汰一些旧有的痕迹。但愿时光老人依旧溺爱着饱经沧桑的那满码头,继续包容着那些招蜂惹蝶的花儿,那些颐养生命的庄稼,那些掀开情愫的嘹歌……
新闻推荐
右医附院的医生在为脑瘫儿童做康复训练爱心捐赠现场 &...
田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