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追念“右江香芒王”

广西日报 2014-12-02 17:21 大字

本报记者 罗劲松

1 初会

惊见一棵“洋树”

初冬时节,右江河谷已有几分寒气。在前往田阳县那坡镇那驮村探访一棵老芒果树的路上,记者的心情却在热切期盼中激荡着——不是因为这棵树造型特别奇特,而是因为早在40年前,记者曾与这棵树有过一面之交。这一次探访,将是“40年后的重逢”!

乘车越上一座山岭,那驮村遥遥在望。40年前初会那棵芒果树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1974年5月,当时的我还是一名在田阳县乡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一天,接受县文化馆安排的一项写作任务:前往那坡镇那驮村,采写革命前辈欧致富当年在家乡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故事。

记得当时是徒步翻山越岭从镇里来到那驮村的,进村第一印象便是挺立在村里的一棵棵巨大的老“芒果树”,枝干刚劲挺拔,树叶遮天蔽日。

在村里,见我这个“小知青”老是望着树上尚未成熟的“芒果”垂涎欲滴,村民笑道:“这是扁桃,不是芒果。真正的芒果树在村外——那还是当年‘黄恒栈\’商号的大老板从外国带回来的哩!”

当时的田阳,芒果是难得一见的稀罕物,更何况还是棵“洋树”!我立即兴致勃勃跑到村外去观赏,待见到那棵芒果树时,却有些失望——低矮的主干分出10多根枝干,如同一把撑开的绿色大伞,挂果虽多,造型却远不如扁桃树那般伟岸挺拔。

村民说:“别看它低矮,果实可比扁桃和本地土芒果甜多了!”

结束那次采访后,那棵有着“漂洋过海”经历的芒果树的身影始终在心里挥之不去。提笔写作时,灵机一动,以欧致富当年在村里与土豪劣绅展开斗争的故事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创作了短篇小说《风雨芒果树》,描写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为保护家里的老芒果树与村里大地主作斗争的故事……

小说刊出后,广西人民出版社的美术编辑觉得“那棵芒果树蛮有右江地方特色”,又编绘成连环画出版。

2  再访

老树来自“吕宋”

历经40年风雨沧桑,如今,终于有机会再一次来到那驮村,探访那棵久违的芒果树!

走进村中,一间间低矮的瓦房全部变成了楼房,记忆中的那驮村完全换了模样。好在一棵棵高大的扁桃树还在原来的位置上挺立着,让记者能依稀辨出大致的走向。

路过村里最老的那棵扁桃树时,见一位老人在树下闲坐,便过去问路。

年过八旬的老人名叫农善政,曾经担任那驮村的村长。得知记者为探访老芒果树而来,农善政顿时来了精神,兴致勃勃谈起那棵芒果树的身世: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坡镇有一家在百色一带名声远扬的大商号——“黄恒栈”。“黄恒栈”的大老板黄奕勋起初经营烟丝、茴油、桐油、八角等土特产,生意做大后又涉足日用百货、交通运输,其商业网络纵横右江、西江流域,产品远销南宁、广州、香港乃至东南亚……

把工商业做红火后,黄奕勋的目光又转向农业。他先后在那坡镇和那驮村一带购置了37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玉米。后来,又改种优质水果。

当时,那坡镇乃至整个田阳县,只种植有少量“土芒果”和扁桃,果小肉薄,味道很酸。黄奕勋想起自己在菲律宾谈生意时吃到的“吕宋芒”又大又甜,便在1931年托人带回3棵种苗,种在那驮村旁的果园里。

“每到那3棵芒果树结果时,那驮村人都隔着围栏看新奇,不晓得这‘洋果\’是什么滋味。有一年,村里一位在商号里做事的伙计分得几个芒果,带回来切开让左邻右舍品尝。大家一吃——啊呀,又香又甜,从来没有吃到过这么好吃的芒果!”农善政啧啧赞叹着,仿佛品尝芒果的事就发生在昨天。

1949年,黄奕勋举家迁居香港。3棵芒果树没有了专人护理,先后死去2棵。仅存的一棵便成了村民们重点保护的对象。这棵老芒果树也很争气,虽然“年岁已高”,却老当益壮——每年可收500多公斤果实。产量最高的1983年,曾经从树上摘下过1200多公斤芒果!

3 立功 

成为香芒“始祖”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田阳县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芒果种植作为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化的突破口。位于那驮村的这片老果园,成了田阳县农科所的芒果新品种试验场。

最初见到这棵老芒果树时,农科人员曾将其视为“本地土芒”,并没有太关注。收获果实时,才发现差异——“本地土芒”果实形如鸭蛋,核大肉薄,可食率只有15%。这棵老芒果树结的果实个大肉厚,可食率达到23%,果实尾部还有一条明显的槽。从果的外形和果肉风味进行考察、对比后,农科人员发现它与“吕宋芒”的特征完全吻合。

喜出望外的农科人员于是以这棵老芒果树为母本,着手培育适合右江流域生长的芒果优良品种——“田阳香芒”由此诞生!

到2008年时,“田阳香芒”的种植面积已经扩展到5万亩,年产1.5万吨芒果,约占当年田阳县芒果总产量的40%。“田阳香芒”成为响当当的优质芒果品牌,田阳县也因此在全国率先获得“中国芒果之乡”称号。

身为“田阳香芒”始祖的这棵老芒果树,因此得到一个响亮的名字——“右江香芒王”!

4 反思

历史岂能遗弃

眉飞色舞讲述“右江香芒王”的身世后,农善政突然脸色一沉,叹道:“可惜,农科所那个试验场在8年前撤走了。‘香芒王\’也完成它的繁育任务‘退休\’了。2006年,一家石材开发公司买下那块土地,‘香芒王\’和它的一群子孙一起被圈在了公司的厂房里,我已经好多年没见到过它了。”

几位路过的村民听老村长在谈论“右江香芒王”,也围过来七嘴八舌议论起来。一位妇女叹道:“唉,搞石材的怎么懂得护理芒果树?前年,他们用挖掘机刨开泥土从根部给‘香芒王\’施化肥,结果伤了根,一树的叶子都枯了!”

农善政一听,急得连连叹息:“哎哟哟,真是乱来啊!”

看农善政着急的样子,有村民安慰道:“听说后来浇了不少水稀释地里的肥料,老树枝上又发出了一些新芽……”

听村民们七嘴八舌议论着,记者心里升起一股不祥之感,决定马上去探望“右江香芒王”。农善政怕记者走错路,特意叫村里一位年轻人当向导。

出那驮村村口往左转,登上一个小坡,远远便看到前方高高的围墙里露出一片芒果树浓密的枝叶。快步来到大门口,只见紧闭的铁门旁挂着“广西建诚石材有限公司”的招牌。

听记者说明来意,门卫沉吟片刻,说道:“你来晚了,那棵老芒果树已经死了。”

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

在记者执意要求下,门卫打开大门,带记者来到围墙一角,指着一片杂乱的鬼针草说:“那棵老芒果树原来就在这个位置。你看,附近这10多棵芒果树都是它的后代。”

记者追问:“死去的老树弄到哪里去了?”

门卫说:“被人买去做家具了——听说那棵老树的材质很不错哦。”

呜呼哀哉!功勋卓著的“右江香芒王”竟落得这样一个结局!

看记者黯然神伤,门卫也叹道:“确实很可惜!其实公司也是想让它长得更壮才施肥——没想到方法不对。”

瑟瑟寒风中,记者在草丛间徘徊长叹……

如果说,“右江香芒王”是死于无知,那么,那些知道它的来历和价值的人,当年何以一卖了之,而不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呢?也许,历经80余年风雨沧桑的“右江香芒王”确实老了,子孙后代的质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它们的始祖。然而,当一棵老树不再具有科研价值,我们就可以放弃保护它的责任吗?

“右江香芒王”走了。“田阳香芒”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始祖,永远失去了一段重要的历史见证!

新闻推荐

挖穷根给力摘穷帽加速 ——田阳年均减贫1.7万人的背后

本报记者陈强本报通讯员李红军核心提示屯里有屯级事务管委会、身边有致富模范做“教科书”、村里有技能培训“加油站”……近年来,田阳县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贫困群众挖穷...

田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