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露美”系列报道之一 露美学习热:农民再学做“农民”□本报记者 陶新妮 通讯员 覃 俊
露美村一角□本报记者李杭洁 摄
编者按
露美片区位于田阳县东南部,是田阳县右江河谷和南部石山区的交接地带。片区核心区是露美村,由那满镇百敢村、新立村、露美村和那坡镇宝美村、合力村组成中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11个村共同发展。2011年,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自治区、百色市党委、政府领导非常重视田阳县那满镇露美村的扶贫开发工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吹响了露美村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号角。在露美村陆续实施了土地整治、高效节水灌溉、村容村貌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如今,露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为此,本报记者深入露美走访探究,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露美的各种变化。
在田阳县那满镇露美村村部一楼的走道上,挂着许多合作社的牌匾。为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013年,露美村成立了田阳县露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组建养兔、养鸡及芒果、番茄种植合作社,多次对农户进行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养殖、种植业,2013年仅露美村就组织了芒果、西红柿、秋冬菜、养鸡、养兔、厨师培训等共9次,参加培训人员1634人次。整个露美片区刮起了一股“学习热”。
学习养兔,夫妻圆了回乡梦
在露美村宝市东乐兔肉养殖场内,露美村宝市屯的村民李线正在给兔子喂饲料,她前后四排架子上全是兔笼,笼内有大大小小上百只兔子。每天,李线都要给兔子们喂两次饲料,并打扫兔笼、检查兔子的身体情况。李线笑着说:“现在这些兔子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一直以来,露美村大部分村民的经济来源都是靠种植玉米和外出务工,宝市屯移民搬迁后,大多村民都面临没地可种的情况,只能外出打工。去年,看准了政府建造牛棚、鸡舍、兔舍,扶持露美片区群众发展种养业的契机,在浙江打工3年的李线和爱人周正南一起辞职回到了村里,加入了养兔合作社,投资了2万元,与周正南的父亲周有强一起开始了他们的养兔事业。
种过地、养过鸡鸭,但对周家人来说,养兔子还是头一遭。为了把兔子养好,周正南跟随合作社到琴华、坡洪等地的兔场进行跟班学习,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养殖技能培训,一旦养兔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打电话咨询合作的公司,或与养兔同行交流。
一晃半年过去了,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李线家所养殖的兔子从最初一个兔棚的212只种兔,发展到了现在两个兔棚共1200只种兔,期间,他们还先后培育出700只兔子,通过合作社销售了出去。
养兔事业发展得如此之快,一家人都感到非常开心,周正南说:“至今我们已经卖了4批兔子,肉兔已经全部卖掉了,只剩下种兔。养兔可比外出打工要自由和充实多了,养兔这条路,我们一家是选对了。”
学做“农民”,葡萄园里的“偷师者”
“是谁在唱歌,温暖了寂寞,白云悠悠蓝天依旧泪水在漂泊……”走近那满镇新立村共联屯的葡萄园,就听到了音乐声。在一排排整齐的葡萄架中,31岁的邓爱民正一面享受着音乐,一面为葡萄修剪枝桠。
邓爱民是那满镇新立村共联屯的村民,自从村里成立醉美公司,进行土地流转之后,邓爱民就开始在家带孩子,做起了家庭主妇。但闲下来一年多后,她开始规划起自己的未来,“这样闲下去也不是办法,总要想想以后应该做点什么。”
3年前,一位姓刘的老板承包了村里的20亩土地,在一片圣女果的包围中,另类地种起了葡萄。去年夏天,到了葡萄成熟时节,葡萄园里车辆络绎不绝,订单不断,这让村民们很是羡慕。原本应该5年才成熟葡萄,为什么3年就可以挂果?为什么园里的葡萄比外面的葡萄价格贵却还是这么畅销?这些葡萄是怎么种出来的?一连串的问题让原本就是农民出身、热衷于农作物种植的邓爱民对种植葡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村里经常组织村民进行种植技能培训,但所教的大多是种植圣女果的技术,如果仅仅会种圣女果,我觉得还不够,多学会一门种植技术,以后就多一条致富门路。”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今年3月份,邓爱民便和其他村民一起,应聘来到了葡萄园里做起了零工,“偷师”学习葡萄的种植技术。原本就是农民,却还要再费心思学习做“农民”,邓爱民“学”得很开心,“以前我们种圣女果,哪里会给果子放音乐啊?但是在葡萄园,老板就会经常给葡萄放音乐;每根水管都拉到葡萄的根部进行科学浇灌;要给每串葡萄都套上袋子防晒,保持葡萄的光滑水润;还要专门从外地定购羊粪施肥……这些东西真是不学不知道。”
不断请教,嫁妆成了致富财宝
露美村村里有个习俗,凡有女儿出嫁,家里有牛的就要赠送一头牛陪嫁,因此,村民罗英勤结婚时,她的父母也为她准备了一头母牛陪嫁。
多年来,母牛不断生产,热衷于养牛的罗英勤便将公牛卖掉,母牛留下。随着牛价的飞涨,家中母牛越来越多,4年前,罗英勤就萌生开办养牛场的想法,在种植作物的同时,开始不断摸索和学习养牛技术。
对于养牛者来说,牛发情时暴躁的情绪是最难掌握的,但这对罗英勤而言却是小菜一碟。“我两三年前就已经知道牛发情的情况,并针对此进行配种了。”
为了让自家的牛长得更快更健康,罗英勤经常与养牛的村民进行交流,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养牛方式不同,取长补短,“看到别人也养牛,我都会去交流,看看有什么可以学的。”
就是在这样的不断交流中,罗英勤发现了自家饲养的牛生长速度比别家的慢,别人的小牛5个月就长成,可是她家的却要8个月。经过多番研究和学习,她弄清了根本原因,“我的牛品种不够好,有近亲繁殖的可能,所以需要人工授精进行品种改良。”
在罗英勤的手机里,有很多都是与县畜牧局联络员和镇兽医所的通话记录。每到牛发情、配种的时节,罗英勤总会针对牛身体的情况积极地打电话询问和学习牛的护理办法。
在罗英勤的用心培养下,几年来,她一共卖掉了20多头牛,其中大的母牛可卖1万元,小的公牛可卖5000至6000元,养牛不仅让罗英勤还清了家中的债务,还让她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现在我们的牛主要是以放养为主,未来我计划进行品种改良,再养5头母牛。租用养牛合作社的牛棚,种植牧草,试着进行圈养。”回顾自己对养牛方法的学习,罗英勤感触良多,“不管是种地还是养殖,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交流和进步,收获才会更多。”
新闻推荐
广州电视台、深圳卫视记者在粤东会馆内采访。 本报讯(记者 李杭洁 文/ 图) 在...
田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