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只有一名学生,我也会坚持下去” ——田阳县洞靖乡一位乡村教师37年的坚守□本报记者 欧小珍 通讯员 黄荣强 文/图
谭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开始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子放进坑里……”2012年12月下旬的某天上午,窗外的阳光温暖而充足, 田阳县洞靖乡太平村一栋两层的楼房内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这栋两层的楼房,建于1992年,在2012年6月刚被重新粉刷一新。一楼是太平村村委办公场所,二楼则是该村太平小学的教室。这所被群山包围位于田阳县与德保县、右江区三县(区)交界的村级小学只有6名学生,今年59岁的谭勇便是这所学校唯一的一位老师兼校长。1975年毕业至今,他把全部的青春和汗水献给了这个被崇山峻岭包围的小山村,为村庄里的孩子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一个老师和六个娃的课堂
“为什么科利亚长大后,走十步去挖小时候埋下的木匣子却找不到了呢?哪位同学能来回答这个问题?”语文课上,谭老师向讲台下的五个学生(当天有一位学生因病请假)抛出了问题后,他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
“因为科利亚长大了,步伐变大了,所以按照现在的步伐走十步是不能找到小时候埋的木匣子的。”谭秋静起身回答问题时声音清脆而响亮。
看着学生们如此踊跃、认真地回答问题,谭老师的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容,“其实科利亚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做事方法。”听了谭老师的解析后,孩子们点了点头。45分钟后,一堂语文课结束,孩子们高兴地来到教学楼前的空地上跳起了橡皮筋,安静的乡村小学瞬间传来了孩子们的嬉闹声。
“这些孩子都是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失去母亲,长年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很贫困。”看着孩子们在嬉戏打闹着,谭老师神情凝重地说,这些年,太平村的村民陆续外出打工,很多孩子也被陆续带到了外地读书,就剩下这些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了。
“2009年这所小学原本也是要撤销的。但鉴于太平村的实际情况,彻底停办这所小学会给村里贫困的留守儿童上学带来诸多不便,于是教育部门决定保留这所学校。一、二、三年级的孩子就近在村里上学。”谭老师说,等孩子年龄大一点,腿脚硬了,能跑远路了,就得到距离太平村13公里外的桥业中心校就读。
在合并学校的时候,谁也不愿意留守在这所山村学校。此时,已经坚守在太平小学教学34年的谭勇老师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如果当时连我都离开这里的话,估计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任教,再说了我也舍不得让这些孩子辍学。”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谭老师一直留守的原因。虽然这只是一所仅有六名学生的学校,但对于孩子们的课程,谭老师一点也不马虎对待,语文、数学、思想品德教育、体育、美术等课程,该上的科目一门也没有落下。
学生们有出息最令他开心
太平村共有205户,996人。采访的当天上午,记者从田阳县城乘车颠簸了2个多小时,才到达这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
谭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太平村太平屯人,从1975年参加工作起,就一直在太平小学任教,这一干就是37年。在谭老师眼里,这些山里的孩子“实在、聪明、勤奋,只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他们都能取得好成绩”。但是好成绩并不是他最终的目标,他最希望的是“孩子们能走出大山,脱离贫困。”
迄今为止,谭老师也记不清到底教过了多少学生,他的学生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为高中老师,有的在国有企业当老总,有的当上了公务员……只要得知自己所教过的学生在外有成就,谭老师就感到特别开心。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的教学点,可是谭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每学期教学成绩考评都在这个片区教学点的前几名。”与记者同行的洞靖乡桥业中心学校的一位负责人说。
“谭秋静和谭秋月两个堂姐妹学习都非常认真,学习成绩也很好;而谭英字写得非常好……”在谭老师的眼中,他的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优秀。
“你握笔的姿势不对”、“你写字的时候头不要太低”……当天上午最后一节课的十分钟,谭老师在布置孩子们做课后练习时,一一纠正孩子们犯的一些小错误。据了解,这6个学生,都是女孩子,年纪最小的8岁,最大的10岁,由于年纪相仿,人数也少,她们都上小学三年级。
孩子们交给他家长很放心
“如果没有谭老师的坚守,受苦的还是孩子们啊。”在采访的当天上午,太平村支书黎成木告诉记者,孩子年纪小,如果要到桥业中心校就读的话,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更让家长们担心的是,通往桥业中心校的路很难走,一旦下雨,道路泥泞不堪,大点的孩子都经常摔跤。记者采访的当日,虽然天气晴朗,可是仍可见道路坑洼不平。
“谭老师不图任何报酬,教学能力又强,把孩子交给他,我们都很放心。”71岁的村民谭少光告诉记者,他的两个孙女就在谭老师的班里上三年级,因为谭老师对孩子都十分关照,让他省了不少心,“如果没有谭老师留在这儿,我的两个孙女也许就没有办法读书了。”
据了解,谭少光的儿子与其儿媳离婚后,长年到广东打工,不仅逢年过节很少回家,而且平常也很少给家里的父母寄生活费,只留下两个女儿给他和70岁的老伴照顾,老两口在家里也只能做点农活勉强维持生计。“因为孩子太小了,如果到桥业中心校就读的话,我们还要到学校附近租房住照顾孙女,这样的开支对于我们来说根本无法承受。”谭少光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眶湿润了。
村民谭少坡也说,谭老师教得很好,孩子的成绩一点也不比外面的孩子差。所以,他希望谭老师一直教下去,只要孩子不用小小年纪就到外面去读书,他们作为父母在外打工也能安心些。“其实谭老师在这所小学教书这么多年,他有很多机会外调的,但是我们舍不得他。”心情有些激动的谭少坡说,每次村民得知上级要把谭老师调往其他条件好的学校时,他们都会自发地组织起来向上级教育部门反映,希望他们能让谭老师留下来。
就这样谭老师多次与“好机会”失之交臂,但是他却对村民的“阻挠”毫无怨言。他只是用淡淡地说,“既然群众都希望我留下来,那我一定要留下来办好这所学校,哪怕只有一位学生,我也会坚持下去。”
退休临近他希望有人接力
这么多年,谭老师的坚守和用心,孩子们和村民都看在眼里。
对孩子们而言,谭老师既是老师又如家人一样让她们感受到如冬日暖阳般的温暖。“我觉得谭老师就像是我爸爸,因为他和我爸爸一样关心我。”“谭老师就像是我爷爷,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也在生活上关心我们。”……5个孩子用最质朴的语言述说着老师在她们心中的模样。
在孩子们眼里,谭老师是当之无愧的好老师;而在村民眼中,他除了是个好老师外,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
多年前,学生谭荣海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谭老师自掏腰包帮他缴纳学费,让他得以继续上学,后来这位学生走出了小山村也成为了一名教师,每年回到太平村过春节时,都要去看望谭勇老师,表达感激之情;学生谭秋月的姐姐于2012年考上了高中,因家庭贫困为学费发愁,谭老师得知后,把300块钱送到她家,让她顺利到学校报到入学……村民们得知记者到访后,自发地向记者一一细数着谭老师的助人之事。
对村民的赞扬,谭老师微微一笑说,自己只是在尽本分做事而已。“其实我也很感谢这些父老乡亲。”谭老师说他的三个儿子都到外面发展了,他的老伴也跟随儿子出去带孙子了,尽管这几年只有他一人留守在村里的家中,但也并不觉得寂寞,“乡亲们怕我闷,有空就经常过来陪我聊天,不让我感到孤单。”
眼瞅着,谭老师今年11月份就该退休了,现在他最担心的是有没有人愿意来接他的“教鞭”。“不过只要孩子们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谭老师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田阳讯 用低价购入他人上门推销的手机,再以高于成本两倍甚至几倍价格转手获利。阿天自其二手手机店开业以来,店内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异常火爆。近日,当阿天以300元...
田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