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苏文丰:义务播音24年演绎乡村双语“主播”传奇□本报记者 欧小珍 通讯员 李红军 文/图

百色早报 2013-01-25 05:27 大字

苏文丰在工作中  

人物简介

“巴别乡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欢迎收听我站的普通话、本地话双语广播节目!本次播音的主要内容是201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知识,下面请听详细内容……”1月20日晚,在2012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典礼上,今年50岁的田阳县巴别乡义务播音员苏文丰分别用普通话和巴别当地方言向现场观众展示他的“双语主播”功底。

作为当天晚上颁奖典礼的嘉宾,苏文丰可谓独树一帜。1988年,他凭着对广播的热爱,主动义务担起了巴别乡广播站播音员的工作,多年来坚持用普通话和巴别乡当地方言进行广播,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惠民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这一干就是24年。他的“双语”广播不仅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而且也感动了众多的媒体“同行”,因此他受邀作为嘉宾参加2012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典礼。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双语“主播”,倾听他24年义务双语“主播”背后的故事。

每到圩日,双语广播准时响起

1月16日上午10时30分许,在田阳县巴别乡传统圩日上,尽管天气寒冷,但村民们仍三五成群地前来赶圩。其实他们除了来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来收听乡里的“双语广播”,希望从中“淘”到有用的惠农讯息。

上午11时,广播站的广播如约响起。“巴别乡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欢迎收听我站的普通话、本地壮话双语广播节目!本次播音主要针对当前寒冷天气农作物、畜牧防寒防冻的相关知识给各位农民朋友做宣传,下面请听详细内容……”一个话筒、一支笔、一份文稿,广播员苏文丰开始了自己的双语播音工作,专注地念着前天晚上整理编辑出来的稿子,洪亮的声音通过广播站天台的高音喇叭传出,响彻在巴别乡上空。

前来赶集的村民一边买东西,一边听着苏文丰熟悉的双语广播。获知连续几天都是低温阴雨天气后,巴别乡大郎村大郎屯村民罗朝影立即赶回去通知屯里的群众及时给红心蜜柚喷洒防冻剂。“听广播站的准没错。”罗朝影说,作为整村推进扶贫的试点,他们屯去年共种植了4000多株红心蜜柚,“不能因为寒冷让它们给冻死啊!”

这只是苏文丰利用乡里广播站,为民服务的一个缩影。在巴别乡每隔三天的传统圩日上,苏文丰的广播每到上午11时都会准时响起,半个多小时的双语广播节目结束后,他还会整理前两三个圩日的节目内容把它们编写成当地群众喜爱的山歌形式,自唱自录播放给赶圩的群众收听。“当地的群众都很爱听山歌,通过这个形式播放给群众,他们更加容易接受和记住政策。”在播放完双语节目后,苏文丰经常会自己总结并做一些群众喜欢的节目来播放。

亮出“金嗓子”,义务当播音员

“我之所以义务当起乡里广播站的双语广播员,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觉得喜欢。”说起自己的双语广播生涯,早已成为巴别乡一名党员干部的苏文丰这样解释。

巴别乡广播站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苏文丰说,从上中学起,他就与广播结缘。当时由于自己的一副好嗓子,被老师选为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从此以后他就爱上了广播。但是真正与广播“触电”还是1988年的事。那年,原乡广播站站长调到县广电局工作以后,广播站里就缺播音这方面的人手,熟悉当地壮话,有播音爱好的苏文丰勇敢地把自己的好嗓子“亮”出来,自愿当起了“双语”义务播音员。

“1988年全乡实现了村村通广播,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四方的小木盒喇叭挂在电杆上,那时候广播的覆盖率很广,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木喇叭遭到了人为和自然的损毁都‘哑\’了。”回忆起自己双语“主播”生涯曾经历过的困难,苏文丰用平缓的语气说,“当时乡村里的广播冷寂下来了,很多群众就像瞎子眼睛一抹黑。”

为了能让村民继续听到广播,苏文丰没有退缩,每当那些笨重又陈旧的设备出了问题时,他就自掏腰包把设备扛到离乡里50多公里远的县城广电局或者是五金店去维修。就这样,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巴别乡广播站喇叭又开始响起,乡里来赶圩的群众,心里乐开了花。

每当圩日来临之前,他都会利用休息时间收集新闻素材,或者将一些平常下乡时碰到的好人好事整理成稿件,在下次圩日播出。他说,义务做广播员不仅是出于爱好,更是为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各种便民、惠农信息,让前来赶集的村民带着信息回家。

24年,他的播音从未间断

巴别乡广播站设立在巴别乡政府一个不到10平米的房间内。电脑、收音机、麦克风等音响设备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楼顶上还有两个综合的音箱。每次圩日播音,摆在苏文丰面前的只有简单的三样东西:一个话筒、一支笔和一份文稿,但就是这样他坚持了24年。“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广播的语言、内容,还是设备,都发生了改变。如今,广播站配有新的广播设备。”苏文丰蹲在天台上,一边细心地整理喇叭电线,一边介绍。

“刚开始时,广播站的设备很简陋,播放一次就要录一次,不能重复播放。自2008年开始,乡里投入了一些新设备后,播音的条件好多了,录一次可以重复播放。”尽管播音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是苏文丰也没“偷懒”,他还是努力学习电脑,搜寻更多的信息传给乡亲们。

24年过去了,苏文丰觉得,这个过程不仅充实,而且还充满了乐趣。“虽然义务广播没有报酬,但是我并不觉得辛苦,因为这不仅可以满足我的爱好,同时通过广播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没有学到的知识,觉得很开心,很充实。”

平常除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他最牵挂的就是广播站的播音工作。为了让巴别乡的群众每个圩日都能听到广播,在乡里圩日的时候,他从来不出远门。如此这般,巴别乡的广播每到圩日都会准时响起,从来没有间断过,一直响到现在。

传播惠农信息,他功不可没

“用广播来传播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惠农政策、信息等,效果很好。”苏文丰说,2009年,巴别乡全乡火灾频发,乡里的干部个个都绷紧神经。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苏文丰自发将防火知识编成当地的山歌,通过喊话器录起来,不仅在圩日双语广播后播放,还在乡干部骑着摩托车下乡护林防火时,给他们配发一个小音箱放在车子后座上,里面不断地播放其自录的防火山歌。

没想到这个方法收效不错。就这样,这两三年来,巴别乡几乎没有发生过一场火灾事故。知情的乡干部都津津乐道,“这里面有苏文丰的一份功劳。”

巴别乡的养殖大户罗忠宜说,养殖讯息、动物防寒保暖等知识都是从乡里的广播里学来的……

巴别乡党委宣传委员黄艳妮说,巴别乡辖区内有13个村147个屯,共有4957户,2万多人,全乡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低,使得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有点窄。而乡干部只有30人左右,靠下户宣传政策法规,既增加工作量,又收效甚微,“因此广播站就是我们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不光广播相关涉农政策和知识,有时村里的群众来赶街,不小心小孩走失了,通过广播寻找回来。”

“基本上乡里面有什么新鲜事,上级有什么好的政策,我都争取第一时间把这些稿件、文件念给广大听众。”苏文丰说。

义务接力广播,儿子愿“子承父业”

苏文丰说,这么多年来的义务广播,没有什么事情让他觉得累的。但是最近已到了知天命之年的他有些焦虑起来。

“我年纪大了,乡里的广播事业不知道能不能继续坚持下去。”苏文丰说,广播站一直向群众传达出党和政府的声音,向群众提供有利于他们生产生活的相关知识,“我不想让这个广播站‘断了档\’。”

令人欣慰的是,在他的熏陶和影响下,儿子苏俊岭也对“双语”广播情有独钟。2012年9月,苏俊岭辞掉在外地的工作,回到巴别乡计生站工作,并准备接手父亲苏文丰的义务广播事业。“我从小就听着父亲的广播长大,他对广播的执着感动了我,所以我就辞掉原先的工作回到家乡工作,我想接过他的接力棒,让这个乡村广播站的‘好声音\’永远传下去。”就这样,每当闲暇时,苏俊岭都会跟着父亲苏文丰一起学习如何撰写广播稿,如何播音,他相信双语广播一定能继续响彻在巴别乡的上空……

新闻推荐

布洛陀祭祀□明 月 文/图

群众在敢壮山祭拜的情景  每年回田阳老家过年,就会看到亲人们祭拜布洛陀先祖的壮观场面。那不是迷信活动,而是右江河谷的人们缅怀祖先、祖德的一种文化活动。这活动已经成为一...

田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田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