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政府“送戏下乡”到农民“送戏进城”

广西日报 2012-12-02 18:50 大字

新华社记者 孙志平 刘 伟 王军伟 夏 军

革命老区百色市自2010年以来依托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以开展群众文艺演出活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老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两年多来,全市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到2800余个,1.1万多名群众自发成为业余演员,形成从政府单纯“送戏下乡”到农民“送戏进城”的良性互动格局。相关业内人士认为,百色市作为老少边山穷地区,以较小的财政投入撬动基层文化大繁荣,其探索实践对全国基层文化建设具有多方启示意义。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洼地隆起”

10月24日晚,随着平果专场《哈嘹的故乡》在百色市森林公园舞台上的演出谢幕,为期13天的喜迎十八大百色市第二届文艺汇演落下帷幕。13天里,百色市12个县区向全市人民献上了24场富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演出,累计超过8万人次的观众现场观看了演出。演出队伍中,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演员。

记者近日在田林县潞城瑶族乡旺吉村俄外屯采访时看到,这个距离乡政府2公里外的小村屯里,一座半个篮球场大的戏台下坐着老老少少上百名群众,正入迷地观赏壮剧《桃花女》。俄外壮剧团团长杨淡沙说:“我们团2010年成立,目前有近40人,清一色都是农民。”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田林县农村群众文化红火起来后,之前的政府“送戏下乡”变成了农民“送戏进城”。今年4月8日至15日,来自各乡镇的49个业余壮剧团分别在乐里镇、六隆镇、旧州镇和利周瑶族乡4个赛区进行比赛时,都是人山人海,最后在县城决赛时更是吸引数万名观众观看。 

近两年来,百色市基层群众文艺演出活动5100余场,基层文化发展繁荣起来了,既有“送戏下乡”,又有“送戏进城”,形成城乡文化双向互动共同繁荣的格局。

老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三大法宝”

百色市作为欠发达和多民族地区,在繁荣农村群众文化方面不是依靠较大的财政投入,而是充分依托当地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让农民和民间文艺团体当主角,政府发挥“穿针引线”的扶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形成了系列经验:

一是依托地方传统,广泛开展演出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去年起百色每年举办一次全市农村汇演,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市文艺汇演。今年的农村文艺汇演活动从1月7日持续到10日,有1000余名农村业余演员参加。目前,百色市涌现出“百场山歌比赛”、“百场壮剧演出”、“百场农村文艺汇演”等群众文化活动高潮。

二是抓培训指导和典型培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榜样引导作用。百色市注重对农村“土艺人”的培训扶植和指导,建立农村文化骨干的人才库,鼓励业余文艺团队进农村、进社区开展演出活动。在典型人物和骨干人物的熏陶和影响下,农村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农民欢迎。2010年以来,全市共有30位民间艺人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三是政府部门充分发挥“穿针引线”的扶持作用,以财政小投入撬动文化大繁荣。田林县群众喜欢壮剧,但长期以来当地文艺团体只是小打小闹,农村仅有的几家业余戏剧团也是生存艰难。近几年,县里鼓励农民自发组成文艺团队,给予每个文艺团队1万元资金用于经营运转,给予5000元用于购买演出设备。在政府的扶持下,田林县业余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有壮剧业余团队53支,业余演员和乐器手达2000多名。

2010年以来,百色市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来抓,两年来,共投入4500余万元建成150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群众文化需求敦促创新

大力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一方面是贯彻中央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尽快满足老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尽管近年来百色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老、少、边、山、穷仍然是其重要特征。由于基础设施缺乏、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长期以来百色市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滞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亟待加强。这些都在敦促百色进行机制创新,以满足老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首先,百色市南部边境线长360多公里,有那坡、靖西、德保3个边境县。由于地处山区,加上长期受多种因素影响,沿边地区群众生活相对贫困,信息相对闭塞,文化素质不高,精神文化生活贫乏。

其次,由于缺乏公共娱乐设施,缺少相应文化引导。农闲时,一些农村青年酗酒、赌博和打架斗殴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地方稳定带来挑战。“我们村地处‘右江河谷\’,自然条件好,很多村民通过种植小番茄发家致富了,但是不少富起来的村民却一度染上赌博恶习。”田阳县头塘镇百里村村民、业余文艺爱好者韦慧说,如今,随着村里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不少农民白天是“泥腿子”,晚上是“台柱子”,赌博现象逐渐消失了。

再次,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百色外出务工人口多,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在年青一代中面临失守风险。靖西县的旧州街是中国的“绣球之乡”,旧州街上唯一掌握堆绣手艺的“中华巧女”黄肖琴告诉记者:孙女辈对这项技艺缺乏兴趣,后继无人成了她最大的忧思。

新闻推荐

田阳芒果实施管灌首年增产六成 今后生长周期4大关键环节都能用上水,可望成倍增产

本报田阳讯(记者/谢彩文通讯员/黄建义)7月5日,自治区水利厅组织专家,对2013年度田阳县芒果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进行测产验收,结果显示:只赶得上后期灌溉用水的这片2000亩果园,株产和亩产均比原来...

田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