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田林县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纪实 □王永兴

右江日报 2019-08-01 10:28 大字

“家庭变故让我一度陷入绝望,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帮我重新振作起来。”近日,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爱善村52岁的贫困户韦生胜对笔者说,因为中年丧子,儿媳改嫁,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他通过小额扶贫信贷筹措资金,养殖清水鸭近8000只,年收入达到6万元,成功脱贫摘帽。

韦生胜是田林县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鲜活案例之一。近年来,该县不断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自强不息、脱贫光荣的思想,让贫困群众坚定脱贫信心,提高脱贫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榜样引领:增强贫困户脱贫信心

“我先后到南宁、钦州、百色等地养殖场参观,并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学习,逐步学会了林下养殖技术。2018年,我的养殖场出栏肉鸡2万多羽,盈利8万多元。”有了养殖技术,八渡瑶族乡百六村贫困户黄定杰通过养鸡成功脱贫摘帽,给周边群众树立了脱贫致富的榜样,并应邀向贫困户介绍脱贫经验。

黄定杰毫无保留地将养殖技术手把手传授给乡亲们,并带动3户村民走上了规模达2000羽以上的规模化养殖肉鸡道路。

八桂瑶族乡谭合村贫困户陈锡星说,参观黄定杰的养殖场,听他介绍了脱贫经验之后,自己心里感触很深,也要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近年来,为了把贫困农民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激发起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强烈愿望,田林县积极发动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各村屯及时推荐身边的典型模范,注重从基层党员、脱贫群众中寻找典型事例线索,切实把身边的先进典型模范推选出来,大力宣传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典型事迹,引导贫困群众追随“榜样”,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贫困户争取早日脱贫的决心和信心。

励志宣讲: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2015年我患上股骨头坏死症,花了大量治疗费用,家里债台高筑,家中还有3个女儿读书,巨大的开支使得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后来我申请了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用来发展产业,种植西瓜和沙糖桔,开办养猪场,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前不久,在田林县脱贫攻坚情景报告会上,者苗乡八亨村贫困户农朝志讲述了他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

八桂瑶族乡谭合村脱贫户黄林表示,以往总觉得自己身体差、没技术、家底薄,对于脱贫没有信心。听了农朝志身残志坚的事迹报告后,让他这个健康人觉得很惭愧。不久,他就种植了8亩甘蔗,仅此一项每年增收2万余元,2018年底顺利实现脱贫。

不久前,旧州镇平满村贫困户兰标新数着刚刚卖掉的9头猪所得的一叠钞票,开心地对前来入户调查的结对帮扶干部说:“多亏镇里去年组织我听报告会,让我深受鼓舞,要不我可能还在等着政府来救济呢!”

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田林县围绕“洗穷脑”“拔穷根”目标,组建由讲习骨干、县乡村干部、贫困村第一书记、农民致富能手、农技专家、业余剧团等组成的宣讲团,广泛运用壮、汉、瑶等民族方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讲,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宣讲团先后到14个乡镇和县直单位开展“脱贫攻坚先锋行”模范事迹巡回宣讲会30场,通过励志宣讲,带动23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让群众增收致富

“政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并提供技术指导,让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田林县六隆镇平细村的吴再梦,曾经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当地政府的引导,开始种植当地特色农产品八渡笋,近些年来收入不错,早已脱贫摘帽。吴再梦家种的118.95亩八渡笋,每年可给他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当地政府派出的科技特派员指导他在笋林里套种药材,又能给他带来一笔不错的收入。

据介绍,近些年来,田林县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群众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除了大力扶持当地传统产业八渡笋、甘蔗之外,该县还着力培育和发展壮大油茶、芒果、柑橘、灵芝、利周清水鸭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

2018年,该县完成特色农业产业种植8.5051万亩;完成林业新造林面积7.3911万亩;完成家禽养殖出栏325.5万羽;牲畜出栏15.59万头(只)。该县20323户贫困户中,有17804户发展有油茶、八渡笋、芒果等当地七大特色产业当中的一种或几种,不少贫困户因为种植八渡笋或者芒果,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新闻推荐

深山刨出“金元宝” 村民盖房又买车 百色田林不少村庄的特色产品受青睐,成为网红村

村民正在收笋。南国早报记者李俭芹摄村民们展示自己种出的大个头芒果,这种果被称作“母果”。南国早报百色讯(记者李俭芹)百...

田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田林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