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山里劈开“致富路” ——田林县浪平乡扶贫攻坚现场采访记
喀斯特地貌被世界教科文组织称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田林县浪平乡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地里石头缝中缺泥少土,长期干旱,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贫穷像当地的石头一样坚硬无比。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要让群众脱贫致富举步维艰。然而,近日笔者到浪平乡三个脱贫攻坚项目基地采访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土地流转,他们勇气十足
在塘合村,车子沿着二级公路线行驶,在村子附近的公路两旁,一块块地整整齐齐,有的已经搭建水泥柱木架,绿色的藤子爬满架子,一颗颗红心猕猴桃小果实挂在藤子上。
“这里虽然有一部分土山,但土地还是非常有限,群众种玉米、烤烟,视土如命,土地流转非常困难。”随行的一位乡领导说。
正在田间组织村民做工的黄嘉华闻讯跑来,他是这个红心猕猴桃合作社的股东之一,合作社引进乐业县老板投资,他负责整合土地,对猕猴桃进行种植和管护。
“看,这些小果实颜色是青的,说明水分和光照充足。”黄嘉华高兴地介绍红心猕猴桃种植情况。当过村民委副主任的黄嘉华很有经济头脑,带头把土地进行流转,还到乐业等地参观,学习种植技术。看到红心猕猴桃产业大有前景,他就带头把自己的土地拿出来,成立合作社,动员48户入社,其中贫困户42户,173人。
“村民把土地拿出来,在家门口打工每天有80~100元的收入。”黄嘉华说,现在土地入股或流转的人家开始尝到甜头了,等几年猕猴桃有了收入,他们更有大收益。目前,全乡种植猕猴桃面积329亩,预计2020年可实现全面挂果。
石头缝里,信心比泥土多
笔者一行来到甲朗村,村支部书记姚茂炳侃侃而谈,言语间掩饰不住喜悦之情。
姚茂炳当了16年村干的支书,记得笔者几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他一肚子苦水。那时通村公路刚开通,村里满目是荒芜的大石山,群众生活十分贫困。如今,村部周围全部是新建的楼房,公路铺上了水泥,村头的那座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
“2014年,我到河池的凤山、天峨考察,发现我们的核桃可以扩大种植规模,把传统产品变为致富新产业。”姚茂炳有底气地说,“全村人都种植核桃,但要到6~8年后才有收获,现在我们正在推广红豆种植,一年种一年收。”
红豆是浪平乡的特有作物,当地群众曾经把它当饭吃。外地人来到浪平,总是要尝一尝这里的红豆,且因其酥软、甘甜、营养丰富,深受大家的喜爱。
“我们合作社想在县城开一家店,专售红豆,只要把销路打开,群众就能致富。”姚茂炳说,现在全村家家户户都种,多的有30亩,少的也有3亩。
来到核桃林红豆示范基地,有一对老夫妇正在劳作,地里种下的红豆苗长势良好。“我们是靠这东西养老的。”老人高兴地说。
一路上,笔者看到村民的门前屋后都种有红豆苗,有的已经搭架,豆藤缠绕。据了解,该乡核桃林下种植红豆有200多亩,亩产约3600元,预计能为贫困户增收3000元以上。全乡种植核桃20000亩,涉及甲朗村、江洞村、西华村、弄陀村、弄鞋村、达妹村、坳停村等7个贫困村1171户4839人。预计2020年可实现全面挂果,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可达4959.7元。
技术种植,他们有主心骨
八告屯是寿桃产业主要基地,随行的乡领导把笔者带到张际文的林地参观。这位2009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本科生闯荡过不少地方,前几年学得种植技术,返乡把父亲那几亩桃果地扩大到20多亩,嫁接上新品种,去年桃果收入20多万元。在乡政府的指导下,他成立合作社带领当地发展寿桃产业1000多亩。
“果实成熟的时候,有老板到地头承包收购,市场需求量大,销路畅通。”在张际文的示范辐射下,全乡种植寿桃4500亩,其中连片1000亩,分别位于浪平村、塘合村、弄阳村等地。其中2016年新种植800亩,总产量达50万斤,总产值200万元,实现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3500元。
“老山寿桃果型较大,果实美观,果性好,品质优,肉质鲜美,成熟期达一个月之久,且在低温下贮存期可达三个月,便于远销。”对寿桃的种植、管护、性能已经有了熟练的掌握,张际文表示今后要通过合作社,把这套技术传授给需要的群众。
新闻推荐
本报田林讯5月25日至26日,田林县在县委党校学术报告厅举办2017年第一期全县宣传工作业务培训班。各乡镇宣传统战委员、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文广局新闻部记者、县乡各单位通讯员、网络评论员共100...
田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田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