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的戏剧人生
闭克坚指导业余剧团。 闭克坚(右)(资料图) 闭克坚在演出中(资料图片)
对生长于大山深处的田林壮家人来说,最动听的莫过于壮剧的唱腔和马骨胡悠扬的乐声。当马骨胡的弦子奏响,开场的锣鼓“锵锵”敲起,吃饭的人会放下饭碗,睡觉的人会一骨碌爬起。在那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为衣食饭碗,也没有任何名利可争,只是出于对壮剧的迷恋,他们坚持业余从艺,有时间就写戏、学戏、排戏,利用节假日,免费为民众演出。这些“草根作者”和“草根演员”都非常艰苦,但也成为了壮剧文化的传承者和享受者。
闭克坚:用一生演绎壮剧 传承壮剧
从清代康熙年间的第一代“台师”杨六练开始,北路壮剧到今天已传了十一代艺师。每一代艺师都有自己的名号,比如第一代杨六练是“台师”,第二代岑如、岑宗是“歌师”,第三代岑秀龙、岑会明是“原师”……如今的第十代艺师名叫闭克坚,他被尊称为“新师”,是国家级北路壮剧传承人。
闭克坚出生于田林县利周乡百达村一个壮戏世家,他从8岁起开始跟父亲学乐器、学演戏,9岁上台伴奏,10岁开始上台演出,12岁拜田林县八桂乡平路村第八代壮剧传人艺师黄福祥为师,正式开始了他的舞台生涯。原本不识曲谱的他,自学简谱把北路壮剧9个板调发展到了如今的40多个板调,还把这40多个北路壮剧板调全部刊录,出版了一部《北路壮剧古今音乐集》。现在广西、云南、贵州各地的北路壮剧剧团,享用的都是闭克坚创新的成果。
“左脚要垫高起来”、“转身要干脆”、“‘呀\’的音调还要再高些”……4月19日,记者在田林县文化馆的排练室里见到了闭克坚,当时他正在指导乐里镇同春剧团排练《花园血案》,而此前几天他一直在利周的多个村屯指导业余剧团,当天中午回到县城就马不停蹄地赶去指导同春剧团,他对演员的表演和唱调要求都非常严格。闭克坚告诉记者,北路壮剧每逢重大演出,都有一套严格的仪式,举手投足都有着丰富的寓意,代代相传下来,必须严格遵守。如今,闭克坚已年近八旬,在今年的壮剧文化艺术活动周期间虽然已经不再上台表演节目了,但是他仍然活跃在乡村剧团的幕后,他说要把余热奉献给壮剧艺术,让这朵民族文艺山花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姿。如今闭克坚与妻子已是儿孙满堂,他们的8个子女个个与壮剧结了缘,或当演员,或做乐手,或做后勤人员,媳妇、女婿也深受父辈的影响,都参加了壮剧团。孙子孙女有的也在学习唱壮剧,一家人在一起时话题多是关于壮剧,这让闭克坚很欣慰。
□本报记者 卢 茜 文/图
姚茂彪:壮剧团里的汉族团长
好的题材也要好的编剧雕琢才能体现出来。目前,在田林除保留下的部分戏书剧本和黄芳声、闭克坚两位壮剧传承人创作的剧本外,不少乡镇业余剧团都有自己的编剧导演,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上台能演戏,下田能做工,田林那比乡那比村剧团团长姚茂彪就是其中一位。
1979年,姚茂彪还是一个只会说汉话的汉族小孩,12岁随父母迁来壮族人聚居的那比乡后,开始学会壮语的他发现,无论走到哪都可以听到壮族山歌壮剧。壮族歌者不仅可以出口成歌,而且歌词里蕴含的寓意让他感叹,于是他开始研究山歌,这一研究就停不下来了。为了能够听到更纯正的山歌,1996年他自己购买了一台昂贵的摄影机,雇请外地的壮族歌者现场演绎并录制,再慢慢地反复听反复琢磨。十多年来,他一直和该乡文化站鲁站长交流探讨,成了莫逆之交。2013年田林县委、县政府加大扶持民间壮剧文化,掀起了大力弘扬北路壮剧的热潮,他不失时机的自筹5000元资金建立了那比村剧团。那一年报名参加艺术节后,他还自学乐器演奏,在乐队、演员、乐器等一切都准备就绪时,还一口气拟出一个将现实故事改编的壮剧初稿,将剧名拟做《双喜临门》,讲诉两个家庭的重组故事。为完善剧本,他们还多方征求意见,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融入剧本进行完善。如今,剧团里演员们都夸他“比壮家人还会唱壮戏”。
“今后希望能更多地将一些现代元素和正能量加入到剧本中来,不断丰富壮剧的内容,吸引更多的观众。”对于壮剧未来的发展,姚茂彪信心满满。
黄景润:德艺双馨的壮剧新一代传承人
在田林提到壮剧,人们对闭克坚的其中一位弟子黄景润也是赞赏有加。2012年田林·中国壮剧艺术节中,黄景润创作了现代壮剧《女婿遇上丈母娘》,并在该剧中担任乐手,该剧团的演员中有4对现实中的夫妻同台献艺,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大获成功。在今年的艺术节中,他们的剧团也带来了新创作的剧本《播撒人间真情》。这位乡村壮剧艺术家,也是一个能唱能演能编能导的“全能”老艺人。
对于第十一代传人的选取,闭克坚和第九代传人黄芳声都要求颇高,在各村屯甄选了数十年,“几十年来我在滇黔桂周边乡村传授北路壮剧,同时走访各地壮剧艺人,并接受十几位徒弟来拜师,唯见六隆镇周马村岭屯业余壮剧团编剧兼导演的黄景润最佳,是我和黄芳声共同栽培的弟子,他受祖传影响自幼热爱壮剧,纯属草根文化训练出身,现在他不仅会拉会唱,而且会编会导,所编导的剧目都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是北路壮剧目前的最佳传承人选,故选定黄景润为北路壮剧第十一代传人。”闭克坚说。
黄景润不仅掌握各种音乐曲调,还有创新剧本的能力,能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对北路壮剧的唱腔、伴奏、身法等方面做出了改革,创造和加入了多种新的元素。在两代艺师的指导下,他创作剧本的才能也带领六隆镇北路壮剧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把北路壮剧传得红红火火。
黄志元:业余壮剧团的剧本源泉
在田林,还有这样一个人,他长期以来奋力笔耕,每年都为田林业余壮剧团提供了不少好剧本,他运用本地壮语方言写的剧本尤为脍炙人口,他就是自治区北路壮剧传承人黄志元。
“今年的壮剧文化艺术活动周,就有36个剧团找我要剧本去演。”黄志元说,他8岁时就跟随父亲上台表演壮剧,从那时起便深深爱上这一门艺术。1983年以来,他一共创作了106部壮剧剧本,有古装戏也有现代戏,剧本故事或来源民间流传,或从故事书里获得灵感,或从黄梅戏、越剧等专业戏剧移植而来。他的剧作,无论是新编、改编或移植的壮语土俗字版本,群众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古朴无华,诗意盎然,琅琅上口,堪称壮剧的剧诗。他创作的《祭瑶娘》、《暖流》、《九品官办宴》等许多剧目成为北路壮剧艺术精品,也多次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等大奖。黄志元说:“我从来没有上过一堂专业写作课,但是我热爱这门艺术,我就先买别人的剧本、看别人写的剧本,自己摸索创作。”今年艺术节期间,他除了创作剧本,还参与培训、化妆、导演等环节,是能唱能写、能导能演的人才,不愧为当代北路壮剧传承人的佼佼者。
编后语:在田林,许许多多这样的壮剧传奇人物如繁星闪烁,他们将自己微弱的光芒凝聚在一起,让北路壮剧散发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近几年,田林壮剧学校和业余壮剧团已培训数千人的演员队伍,这一群新生力量的加入,使得田林壮剧呈燎原之势在八桂大地上熊熊燃烧。
新闻推荐
吃吃喝喝,炫富攀比 变味的同学会令人“恐聚” □本报记者 卢 茜
市民郭女士在今年“五一”期间参加同学会回来后郁闷了,她在微信朋友圈上说:“同学会,累觉不爱,我再也不想参加了,花了很多钱吃吃喝喝,且玩且炫的同学会意义何在啊……”原来,郭女...
田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