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名称的来由□黎之鼎
很多人都知道,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土归流,设立西林县,置县治于者角里。却不知是何缘由,后来却更名为定安,这里面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游勇会党在左右江结盟反清,分兵滋扰西林、西隆。并有言传,西林城内亦有人参与。这不由叫皇帝联想到“乐里教案”、“西林教案”,乃至张鸣凤的继任人——科甲出身的柳州籍罗延祯,他一身铮铮铁骨,事事处处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伸张民族大义,在他面前,洋人休想高人一等。所有这些,叫洋人恨得咬牙切齿。自然,皇帝也头痛不堪,火冒三丈。于是在下诏三省会剿同时,还想顺便血洗西林城,以断后患。就这样,滇军统领马盛治、副统领方甫和广西泗城知府王方天,奉诏率领三军浩浩荡荡直逼西林城。真是无巧不成书,刚一踏进西林城,方甫就觉得眼前山水地形,仿佛有点眼熟,可又一时记不起何时曾在何处见过。他紧皱眉头想来想去,终于疑惑顿开。于是他急忙乘坐渡船往城东对岸的小村赶去。随即,蟾蜍山下,那甲小沟边的几间青砖瓦房,映入他的眼帘。他禁不住“啊”的一声一下子给愣住了。此时此刻,他真的不知道,眼前这一切,是梦,是幻,或是实实在在的景物?总而言之,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真的觉得,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陌生,又那么的熟悉。他不由直往堂屋里走,直到神台前才驻了足,然后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心里默默地念道:“先祖神灵在上,不孝子孙方甫叩拜你们来了。”这位陌生的官人这一莫名其妙的举止,可把方家老小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真是“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说到方家,他和陆家、黎家同是那甲村的主要住户。他们的先祖都是从隆安迁徙而来。由于擅长种菜,每天清早,家家户户都乘坐洪兰古渡的渡船,挑菜到城里卖。久而久之,便得了“菜园”之别名。在二、三十户的菜园村子里,方家除了种田、种菜之外,又兼营磨面粉,制挂面,供应城里乃至乡下。独家生意很是红火,渐渐地方家就成了菜园的一大富户。
咸丰年间,杨、韦内讧以后,翼王石达开离开天京,回师广西,其偏将曾广依误途八渡,进入西林城。其中一位方姓头目,就驻扎在菜园方家。因见八岁孩童方甫天资聪明,活泼可爱,很是喜欢。所以,咸丰十年(1860年)三月,曾广依部对西林屠城时,这个头目对小方甫加以保护。并带他随军入黔,后解甲归田,就地安家。于是,收方甫为养子,小时教之习文,大而授之武功。方甫终得以文武双全,屡建军功,官至黔军副统领。
万万没想到,五十多年后,身为黔军副统领的老方甫,竟然奉诏率军配合滇军、桂军,前来血洗自己的家园。这对他来说,实实在在是于心不忍。他认为,“三省会剿”剿的应该是匪,怎能良莠不辨,玉石不分,非把全城男女老少斩尽杀绝不可,常言道:“国以民为本。”作为将领,只有保家卫国之责,而无滥杀无辜之道,想着想着,他暗下决心,要竭尽全力,以阻止这场血腥屠杀的发生。因为西林城实在经受不起再次屠城了。于是,方甫就将实情告之马盛活统领和王方田知府。马、王二人听了,大吃一惊过后,也都觉得,自兵驻西林城内外以来,见城中市井来往,皆斯文之辈,而无乱匪之举止,亦不忍心屠之。于是,三军正副统领和泗城府各知县一起,保疏上奏,恳请皇帝收回钦命。旋奉旨谕赦免全城老少,而擒拿做乱者数人以斩首示众。当晚,马、方正副统领和泗城知府王方田,接见城中父老,谆谆告诫,务必人人安分守纪。
次日,搬师起别,西林全城摆设香案送行,歌声、笑声、哭声,汇成一片,不绝于耳。方甫耳闻目睹此景,感慨万千,不忍离去。便于河街(今田林县定安镇立新街)十字路口处的彭仕端家的外墙上,挥毫书就一首七绝藏头露尾诗。其四句的头一个字分别是“永寿长生”,而末尾一个则分别是“定安万世”。
为了感谢马、方正副统领和王方田知府拯救西林人民于水火之大恩大德,父老乡绅商议后,一致决定依照方甫的诗意和字面,将西林城名“者角”更改为“定安”。打从那时起,一直沿用到现在。
新闻推荐
本报田林讯
为想风风光光过春节,竟然大白天持刀入室行抢!2月25日,田林县这位还差一个多月才满19周岁的岑某被当地警方执行逮捕。岑某是田林县旧州人,初中毕业后就...
田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田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