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水碾 □马元忠 (百色)

百色早报 2012-07-06 06:07 大字

 

在田林县为数不多的几条河流中,利周河算是流程比较短的一条,从发源地岑王老山脚下到与乐里河交汇,满打满算也就三十余公里,掰着手指头一数,从源头的凡昌村到终点的乐里镇新建村河口屯,河流经过的村庄刚好是十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以前的漫长岁月,利周河沿岸距离河滩不远的地上,每隔几公里就能看到一座圆锥似的石头房子,房子四周均由大小不一的河石垒砌,没有任何泥浆勾缝,房顶盖茅草,远远看去有点像电影里抗战年代的鬼子碉堡。那些房子便是附近村屯的水碾房。

利周水碾房的构造比较简单。围绕一个直径大约五米的圆圈用石头垒砌成墙,至高二米左右,架上粗壮的方木横条,在方木横条上面铺上石板石条,再覆盖泥巴,用石头或木锤子整平夯实,便构成了上下层之间的地板。第二层石墙继续垒高,至一米半左右,墙四周用长三至四米的横条斜架上去,在顶端凿槽开榫,公母相扣,再加以蚂蝗钉勾连,形成多组人字形支架,支架之间用方条或木板钉牢加固,外面盖上茅草,圆锥形的石头房子就这样形成了。

利周水碾的动力结构也不复杂。在房子的底层平面安放一个用水板制作而成的巨型水车,连着水车中心竖起一条粗大的柱子,那就是转轴,高三四米,有一节穿过第二层隔板上特意钻出的一块板石中心圆孔,竖在地板正中,略低于人腰部,转轴顶端以下约半尺处钻一方孔,套入小腿粗的一条横杆,横杆向外延伸约一米半左右,终端插入一只大石轮的中心圆孔。那石轮就是碾盘,直径宽约一米,近半尺厚,由整块青石雕磨而成,两面皆雕有类似飞禽走兽的花纹,古朴,原始。碾盘之下是经过工匠精雕细琢出来的凹形石槽,石槽内壁遍布凿刀雕刻出的纹路,纹路突兀清晰,横斜有致,每一节石槽都是整块石头修凿而成,皆呈微弧状,几十节石槽左右相接,之间用民间自制的胶泥粘连,严丝合缝,密不可分,一条凹形槽道青黝灰亮,框住以转轴为中心的二层地板,构成了一个规则圆满的碾槽。

利周河落差大,给建造水碾提供了便利。人们选择在上游的某一处河段用石头垒砌成一条拦河坝,将河水引入事先开掘出来的一条阳沟。滔滔河水顺着阳沟急流而下,直抵近千米开外的水碾房。至闸门口,只要闸门一打开,水便灌进狭窄的闸门口,再通过一条水板水槽冲击里面的水车叶片,推动水车旋转,水车带动转轴旋转,转轴掀动横杆,横杆带动碾盘,碾盘绕着碾槽碌碌滚动,如此环环相扣,一套古老的碾米器械便“咕咕咚咚”运作了起来。碾米的时候,人们只需沿碾槽倒入一挑谷子,用木棍或者扫把将谷物整理均匀,然后走到屋外进水闸门口,蹲下马步,抓住闸门挡板上的手柄猛地一抽,阳沟里满满当当的河水便源源涌入门洞,只听室内水车“咔叽”一声响,各处机关相继响应,整套器械便齐力投入到碾米工作之中。

利周水碾虽然简陋,但所用材料却不简单,不是十分内行的工匠根本不能承担此项工程。碾盘、碾槽均属石中精品,都是坚韧极硬的青石,抗压超强,永不风化。虽然利周河满河床遍布石头,但真正要找到适合的并不容易。再说要将整块巨石凿磨成大饼一般的碾盘,把顽石修凿成凹凸有致弧度适中的碾槽,零零星星并在一起却规则圆满,没有石头一样的坚韧性格和高超的手艺是无法做到的。那些水车、转轴、横杆等等木料更是木中极品,都取自特种树木的中心部位,耐水耐磨,有的在水里浸泡二三十年依然完好,丝毫不见腐烂,斧头一敲,钢铁一样铿锵作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利周河流域,群山苍翠欲滴,山上树木繁多,有不少原始森林,给工匠寻找优质木料提供了优厚条件。

作为近于原始的碾米器械,水碾的效率比较低,一般一挑谷子完全碾磨出大米至少也需要一个半小时,这还是水量充足的季节。冬春枯水季节,河水少,水位偏低,引入阳沟的水量有限。水量不足,冲力不够,水车旋转就软弱,带不起二层上的碾盘滚动。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就采取整水(利周方言)的方法。所谓整水,就是间断蓄水,插下闸门,将水关住,等待水逐渐增多,至阳沟里蓄满,然后重新抽起闸门,放水进入。如此反复进行,碾一挑谷子往往需要三四个小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电动碾米机的出现,水碾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利周河沿岸已经看不到一处水碾的痕迹,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记得在村庄对面荒凉的河滩上,哪儿是阳沟经过的地方,哪儿是圆锥似的水碾房遗址。毕竟,那些东西曾经伴随着他们走过很长的一段岁月,那段岁月中的物与事已经烙在他们的记忆里,无法磨灭。

新闻推荐

田林:天然泳池引游客 □杨秀传(田林) 文/图

游人在天然泳池中玩乐。  天气炎热,何以解暑?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福祥村那平屯的天然游泳池便是嬉水纳凉的好去处。该天然游泳池位于田林至乐业的二级公路旁,从利周乡政府...

田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