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智慧□田东县大板希望学校 麦正照

右江日报 2019-07-08 08:31 大字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此话有理。我11、12岁的时候,就学会分担一些家务活,诸如挑水、劈柴、洗衣、做饭、摘菜、喂猪等。其实,在那个年月,很多农家孩子从小就练就了勤劳能干的本事,沉淀了生活的智慧。

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儿,享受到许多特别的优待,即便农忙时节也不用到地里干活,只需在家做好全家后勤工作——主要是午餐的操持。那时候,我们农村似乎还不习惯于吃早餐,人们一起床就下地干活,顺便把它给省略了,而晚餐时间相对宽裕,又有大人们动手帮忙,自然也不很费事。虽说如此,但对于幼小的我,准备午餐也绝非一件容易事。

印象中,我家午餐一定得煮玉米粥,这是雷打不动的规定,我也不知道原因为何。据大人们说,玉米粥好吃,不需要很多配菜就可以吃得饱。而我总觉得大人们的话有很大的欺骗成分,因为我就不怎么喜欢吃玉米粥,觉得大米饭更好吃些。直到渐渐长大以后,才慢慢理解其中一些不得已的苦衷。

煮玉米粥是一件费时费工费力的麻烦事,很考验人的细心和耐心,这也是我不喜欢它的另一个原因,它常常加重了我的负担,也占据我与小伙伴玩耍的许多快乐时光。刚开始学煮的时候,水量、玉米粉、大米等都是大人们预先定好的,至于什么时候洒玉米粉、何时加大米、什么程度煮熟起锅等方法要领也都是口耳相授,手心相传。即便如此,等到自己单独操作实践的时候,还是无法深得其要、运用自如,往往弄得烟熏火燎,手忙脚乱,半天下来才勉强煮好。可还没来得及去菜园取菜、择菜、煮菜,大人们已经做工回到家了。他们是希望一从地里回来就能吃上午餐,之后休息片刻,下午继续下地干活。而我的表现显然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耽误了农事,为此常常被数落和看到难看的脸色。

就像凡事都需要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一样,煮玉米粥也是如此。经过多次反复实践,不断摸索,不断改进,我渐渐掌握了一些方法和技巧。现在对于煮玉米粥,我不再像当初那样手足无措,顾此失彼,而是胸有成竹,按部就班。

第一步:架锅、加水、烧火。在等待水开的过程中可不能闲着,可利用这个时间到菜园摘菜。取菜回到家,柴火正好烧到末端,接着继续添加柴加强火力。利用烧水这个时间去摘菜,是赢得充裕时间的关键一步。

第二步:加玉米粉、不停搅拌。待水完全烧开,就往锅里洒玉米粉,而且要用特制的竹木棒持续搅拌。洒玉米粉要讲究方法,不能一股脑儿全都放下去,而要把玉米粉握在手中,让它从指间均匀地慢慢洒入锅里。在这过程中要不停地搅拌,而且持续加大火力。否则,玉米粉就会沉淀到锅底烧焦,变成了“糖粥”,粥的口感和质量将会大打折扣。当玉米粉已经半熟,能够在锅里自然浮动,这时候才可以偶尔停止搅拌,间隔三五分钟搅拌一次就可以。在稍停搅拌的空挡,可以一边择菜洗菜一边拾柴添火。如果是瓜苗的话,就利用这个空挡剥皮去丝,提前做好准备。因为剥瓜苗也是很费时的工作,这样充分利用空档,就可以节省出很多时间。

第三步:加大米,继续搅拌。其实,现在很多人煮玉米粥都没有加入大米,但那时是一定要加的。它可以增加粥的粘稠度,更重要的是吃了耐饿,足以应付长时间体力活的消耗。当把粥水煮到有一定粘性且冒起大泡泡以后就加入适量大米,此时还要持续添柴和搅拌,不至于米粒沉底烧焦。待到米粒完全成熟,铁锅四周出现一圈锅巴,而且即将脱落,这时候就可以起锅了,一锅黄橙橙的、色香味诱人的玉米粥就大功告成了。

趁着土灶膛里还有余火,要立即架起炒菜锅,将在煮粥过程中摘好洗净的青菜顺势给炒好。这样才算是完成了准备午餐的任务。

一碟瓜苗一锅玉米粥,这就是我们农家的夏日午餐。虽然简单,但也要具备一定方法和技巧才能完成,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智慧吧!直到上初中学了华罗庚先生《统筹方法》这篇文章以后,我才知道这原来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

田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田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