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石缝里的甜蜜事业

百色早报 2012-12-24 05:35 大字

黄加山在修整蜂巢 黄加山在查看自家养在石缝里的蜜蜂  

□本报记者  陈伟玲  文/图

石头缝里能长出什么来呢?如果答案是蜜,你会不会很惊讶?不用惊讶,田东县作登瑶族乡石湾村村民靠这个石头缝里的蜜,全村群众年增收近20万元。

石缝里养蜜蜂

一见到记者,石湾村村民黄加山就说石缝里的蜜甜了他的生活。这蜜究竟是怎么从石头缝里面长出来的呢?近日,黄加山带记者去瞧了个究竟。

黄加山把记者带到他房子边的一堵岩石墙旁,给记者指了一个小指般大小的洞。随后,轻轻地敲打石头间的连接处,打开了一块石头。顿时,里面的秘密显露出来——岩缝不断有蜜蜂飞进飞出,金黄色的蜂巢上爬满密密麻麻的蜜蜂,粘稠的蜂蜜从破损的蜂巢里溢了出来,空气中顿时弥漫了甜蜜的味道——原来,他口中的甜蜜事业是蜜蜂。

“我今年养了12窝。”黄加山说,丰收之年,一窝蜂可产30斤左右的蜂蜜,以一斤25元算,一年可为他带来近9000元的收入。这对在大石山里刨食的人们来说,算是一笔高收入了。

“我们这里是石山,只能种玉米。”每年种植的玉米除了口粮,挣不了几个钱。但石湾村的村民靠山吃山,从贫瘠的石山上找到了蜜蜂,然后把它们引到房前屋后的石缝中,让它们在此酿制滋润生活的蜜。

目前,石湾村已有60多户人家依靠这种原生态的方式养蜂酿蜜,养蜂200多群,每年可产蜂蜜7000多斤,按收购价每斤25元计算,这些蜂蜜每年就能给石湾村带来20万元的收入。“因为村民都是把蜜蜂放在石岩缝隙里养,采集天然花种,蜂蜜质量很好。”石湾村驻村第一书记潘宝宁说,“我们想利用这种原生态条件,把石湾村的蜂蜜打造成品牌,提升它的市场价值和知名度。”

为此,作登瑶族乡村干部积极联系项目资金,成立专业的养蜂合作社。“通过这个合作社为养蜂户提供一个技术交流指导的平台,打造石岩蜂蜜品牌,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潘宝宁告诉记者,通过养蜂合作社提高蜂蜜的养殖数量和产量,把石岩蜂蜜产业做大做强,增加收入。

原生态蜂蜜“甜”了村民生活

“这些蜜蜂都是从山上找来的。”黄加山说,每年的三四月份,他就到山上去寻找野生蜜蜂,把从山上找到的蜂群引到自家附近的岩石缝里。蜜蜂在这里居住下来之后,就不用他管了,它们会采集自然花种,为主人家酿制最好的蜜。

黄加山采集出来的蜂蜜,色泽金黄,尝一口,清香甘甜。石湾村地处大石山区,污染源少,蜜蜂酿制出来的蜜质好,堪称原生态蜂蜜佳品,每年都有外地客商进山收购,蜂蜜价格也渐长。

养蜂给石湾村的村民带来收入,同时也伴随他们度过一段艰难的年岁。“有几十年了。”提起村里的养蜂历史,黄加山说,具体时间他也不记得了,只是从记事起,村里就开始有人从山上引蜜蜂回来养。

石湾村现有将近1500人,瑶族群众占据百分之七十几,其余是壮族。由于地处大石山区,这里的人们生活一直比较贫穷。黄加山说,尤其是上个世纪,匮乏的物资、贫瘠的石山,人们吃饭都成问题,父辈们养蜂其实就是为了给艰苦的生活增加点糖。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纷纷外出打工,石湾村村民生活得到改善。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里修通了公路,外出方便了,信息也畅通了。如今人们绿色养生观念不断增强,黄加山养出来的蜂蜜更加畅销,价格也增长了不少。

“有时养几窝,有时养十几窝,山上的花多,得的蜜就多。”黄加山说,丰收的年头,有上万余元的收入,遇上不好的年份也有几千元,这笔钱帮了家里不少忙,孩子读书全靠它。如今,他的儿女已外出打工,赚来的钱帮补家里,建起了楼房,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招蜂酿蜜大有讲究

在黄加山打开的石缝里,记者看到这种蜜蜂个头较小。黄加山告诉记者,这种蜜蜂因为是野生的、种纯,喜欢在石洞或墙洞里建巢居住。所以,也要同样的环境才能留得住引回来的蜜蜂。

“我们把它们引回来之前,都要先找好石洞。”黄加山说,这些从山上引回来的蜜蜂性娇、挑剔,石洞不好留不住它们,使用的材料不够天然也留不住它们。石洞的选择特别有讲究,得有个弧形,且不能太光滑,方便蜜蜂筑巢,周围还不能有天敌存在。把引回来的蜜蜂移进新家后,得用天然的材料帮它们把大门封上,留个小洞供其出入就好了。而洞口的大小也特别讲究,留小了,不方便蜜蜂的出入,留大了可能会给天敌带来机会。

但即使洞口等其它东西都做得很好也不代表已经能留住这窝蜜蜂了。黄加山说,想留住蜂群必须留住蜂王,唯一的办法就是剪去蜂王的翅膀。但是蜂王还会走路,一开始还不适应或者不喜欢新家,蜂王会从小洞里面爬出来。

“得看住蜂王,它爬出来后,要把它放回去。”黄加山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蜂王爬出来后被其它动物吃掉,或者迷了路,如果蜂王没有了,这一窝蜂也就算没了。

不过,这看蜂王的工作只须短短的四五天时间,它适应了新家后,这窝蜂就留住了。此后,只须隔几天来察看一下洞口,以防天敌来骚扰。“其它都不用理了,它们会自己去找花,找吃的。”其余时间,黄加山可以去干农活、带孙子,只等着蜜蜂酿好蜜采收就是了。他说,这样不耗费人力物力,养殖很方便。

甜蜜事业的发展难题

然而,正是这种原始的养殖模式,使得他们养殖的蜜蜂难以规模发展。

据黄加山说,村民们养蜜蜂其实都跟他一样,多是靠“天”吃饭,有时候还得靠运气。

靠“天”就是指靠天气,天气好的年头,花多,蜜蜂酿的蜜就多。而遇上干旱的天气尤其是秋冬季,大石山上基本上没有花开,蜜蜂的觅食都成了问题,更别说要酿造多余的蜜留给主人了。每当此时,一些寻觅不到足够粮食的蜜蜂就会选择转移阵地。黄加山养了这么多年的蜜蜂,已经有好几窝蜜蜂因此走掉了。而对此,他也没有办法,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蜜蜂飞走。

“还有些时候,蜂王会死掉。”黄加山说,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蜂王一旦死掉,这一窝蜂也会全部死去。而且一窝蜂的养殖周期一般在2到3年,之后就不成了。每当遇到这两种情况,他只好又到山上去寻觅新的蜂群,这就得靠运气了。

受山花条件的制约,同时缺乏防虫防病和繁殖技术,使得石湾村野生蜂蜜的养殖走向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发展比较艰难。为解决这个难题,石湾村第一书记潘宝宁告诉记者,村里经过研究和讨论成立了养蜂合作社,希望通过合作社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种植山花,为养蜂户提供更多的蜜源和养殖技术指导服务。

但潘宝宁同时表示,就目前而言,大多专业蜜蜂养殖户或者养殖公司养殖的蜜蜂基本上都是经过人工技术驯化的,在面对野生蜜蜂时,他们的技术是否也适用、管用,深悉野生蜜蜂习性,并拥有养殖技术的专家怎么才能找到,这是她担心的事情。

新闻推荐

民警耐心布控 毒贩被抓“现行”

本报田东讯   近日,田东县公安局成功破获一起重大贩毒案,抓获涉毒人员8人,缴获毒品海洛因13.96克。 田东县公安局合恒派出所民警接到群众举报,林逢镇林...

田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田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