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织就脱贫梦

百色早报 2019-11-02 09:51 大字

驻村工作队员和村民一起将蚕茧卖到收购站。

“469.5斤,每斤28元,一共是13146元,请你们点一下数目。”10月29日傍晚,在平果县榜圩镇蚕茧收购站里,当老板将13146元钱交到凤梧镇济世村驻村工作队员手中时,该村第一书记黄臻心里感慨万千,紧紧把这珍贵的“第一桶金”揣在手里。13146元虽不是一笔大数目,但它凝聚着济世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辛勤的汗水,更是济世村多年以来第一笔自主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产业收入。这笔收入对于作为2019年预脱贫的深度贫困村而言,更是打开脱贫致富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深入群众,查找贫穷根源

济世村位于平果县凤梧镇西北部,距县城79公里,距凤梧镇政府13公里,是平果县的深度贫困村,全村下辖15个自然屯,人口总户数312户1514人,其中瑶族210户1162人,占比76.7%;贫困户124户636人。山多地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汛期内涝,枯水期严重缺水、无地表河流,耕地面积969亩,均为旱地,耕地稀少贫瘠,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主要农作物为玉米、黑豆,主要养殖为黄牛、山羊,村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种养和外出务工。产业分散而单一,产量低、收入少,村民综合素质不高等,是制约济世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脱贫道路,是这个贫困村面临的首要问题。

2018年,平果县人民检察院派驻的工作队员黄臻、黄永年、黄俊来到济世村后,决心一定在这个穷山窝窝里摸出一条致富的门路,带领村民走向更好的生活。

克服了种种困难,驻村工作队员终于搭起了与群众沟通的桥梁,驻村工作队与群众的距离拉近了,群众愿意与驻村工作队说自己的想法了。从多次走访、谈话过程中,驻村工作队发现无动力、缺资金、没技术、难以发展大规模的产业是当地村民贫困的原因之一。

学习经验,发展特色产业

“脱贫攻坚工作要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确保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驻村工作队始终牢记这么一句话。经过不断走访调查,弄清楚了产业发展无起色的症结后,根据济世村自然环境、耕种习惯、养殖优势等实际情况,将鸡、猪、桑蚕、牛定为“3+1”特色产业。通过政策宣传、发放鸡苗、种植养殖技术培训、致富能人带动、申请以奖代补资金等多种方式,多措并举因户施策,解决农户、贫困户无动力、缺资金、没技术等难题,引导村民树立脱贫光荣、致富自豪的正确价值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整村产业覆盖率,拓宽经济收入来源。

另外,村两委通过到其他脱贫村实地考察,学习经验,上网查询资料,并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决定打造村集体经济种桑养蚕特色自主产业,辐射带动整村农户、贫困户发展。济世村将上级拨付的2019年深度贫困村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建设蚕房,发展本村种桑养蚕项目。在县委县政府、县委统战部、凤梧镇政府、后援单位平果县人民检察院、平果县发改局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在有种桑养蚕经验的龙兀屯建起了蚕房。济世村蚕房于2019年7月份开工,9月底竣工,10月份投入使用。10月7日养殖第一批蚕,10月28日收获第一批蚕茧,10月29日将蚕茧卖出,短短22天,获得了第一笔自主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13146元!

集结力量,保障后续发展

蚕房项目以租用土地种植桑树,通过组织群众种植桑苗、割桑叶、喂蚕宝、摘蚕茧等方式,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激发村民、贫困户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此外还联系县职能部门,到村部召开种桑养蚕技术培训会,为济世村种桑养蚕项目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济世村实现产业致富、脱贫摘帽的关键,获得了第一笔自主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后,济世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受到鼓舞之余,也面临着如何将蚕房经营管理好的问题。

在收获第一批蚕茧后,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立即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议下一阶段蚕房经营管理发展等重要问题。经过讨论,大家明确了发展壮大种桑养蚕项目的关键在于四个方面:资金支持、科学管理、技术保障、群众参与。并决定下一阶段争取上级资金、政策的支持,继续扩大种植桑叶的规模,将更多的农户、贫困户纳入种桑养蚕项目,推进项目辐射带动整村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授之以渔”方式,联系上级职能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加强对村民、贫困户的种桑养蚕技能培训,重点培养本村具有种桑养蚕技术的村民和致富带头人,为项目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让项目真正惠及全村百姓。

新闻推荐

生态矿区牧歌欢 平果推进矿山土地复垦工作见闻

本报记者凌聪通讯员黄淑婷清晨的阳光洒向大地,平果县果化镇布荣村肥壮的牛羊在田间撒欢,牧草上的秋露晶莹剔透,反射出点点亮...

平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