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岩口老村:从“夹击”中华丽突围

桂林日报 2015-09-18 05:44 大字

经过建设,如今村子容貌焕然一新,经常有游客来参观游玩。

为了节约用地,村里6户人家仿效城市人建起了5层 楼 的 “集 资 公寓”。

岩口老村是临桂四塘镇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村庄。2010年以前,村里的面貌破旧不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成为附近一些文明村的反衬。为了改变村子的面貌,从2010年开始,村里着手开展建设,为了筹钱,村民相互之间免息借钱建房、村干部担保贷款建房;用于建房的土地不多,村民就跟城里一样创新建起了“集资公寓”。通过努力,村子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环境的改善也极大激发了村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原来喜欢窝在村里的村民被“逼”着去赚钱,村里的面貌朝气蓬勃。

□本报记者蒋伟华通讯员李辉朝文/摄

老村受到两个文明村左右“夹击”

岩口老村位于四塘镇东北部,是村委所在地,距四塘镇政府8.3公里,桂梧高速公路从村西面通过。全村93户386人。该村以种植水稻、香蒜,养殖清水鱼,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岩口老村四面环山,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内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古石井、古门楼以及分布于村四周山上用于军事防御的碉堡等。

走进村里,从一个造型独特的石头村牌经过,发现村里干净整洁,古石墙、古门楼、老房子和新楼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脚下,显得安静而祥和。

“几年前,我们这里还很落后。”村委主任骆务息坐在石板凳上跟记者聊起村里的变化,感慨万千。他说,村子建于明清时期,从村里保存的不少考究的老房子推测,村子开始是比较富庶的,之后就慢慢衰落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其他村子开始发展经济,村民外出务工,陆续建起了新房,但交通相对落后的岩口老村村民却依然过着传统的田耕生活。2010年以前,村里很少有人外出务工,大家闲着没事就整天蹲在老石墙下聊天。

“连打牌都没钱。”骆务息自揭“家丑”,那时村里穷,人均年收入不过2000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岩口新村的建设却红红火火。据介绍,岩口村分为新村和老村,两村仅隔几块水田。然而,“本是同根生,却是不同天”。近年来,岩口新村发展迅速,2005年,通过村民的不懈努力,荣获“县文明卫生村”称号。“新村建设搞得如火如荼,我们心里都不是滋味。”骆务息说。2007年,位于老村旁边不远的池外村也获得了“文明卫生村”称号。两个文明村左右“夹击”让岩口老村村民十分难堪,甚至一时间有人只要说起是岩口老村人,听的人都摆摆手说:“那个村不行。”村民心里都窝着一股气,但苦于没办法改变。

为建设新村,村民之间免息借钱

2010年,在各级部门的关心下,村里决定要搞建设。搞建设首先牵涉到的就是如何解决老房子问题。大家开会研究,一年时间整整开了36场会议。有人反对,说拆了老房子,不少村民没钱,哪里有钱建新房?村里地少,建新房在哪里建?每次开会,大家都争论不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村里成立了理事会,协调解决各种问题。最后,村里决定让一些相对富裕的村民带头建新房,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家的建房积极性。很快,有几户村民开始动工了。看着越建越高的新房,很多村民心痒痒了,以前看其他村建新房只是眼红,毕竟是其他村的,大不了不出去眼不见心不烦。而现在是自己村的村民在眼皮底下建新房,这彻底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纷纷要求建新房。

要建房,钱哪里来?村民理事会早就料想到大家会着急,他们采取了两个办法来解决。首先是做一些相对有钱村民的工作,让他们匀出一部分钱,借给没钱建房或集资的村民,而且不要利息,分三年还清。因为很多村民都是一个家族的,这样借钱建房并不是难事。另外就是贷款。

骆务息清楚记得,2010年,有10多户村民向其他村民各借了一万元搞建设,骆务息带头帮一户村民垫资一万,另外他还帮10多户村民贷款。很快,村里当年就拆除了40多座老房子。

开先河,在农村建起了“集资公寓”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最珍贵的财富。建房需要土地,资金问题解决后,村民遇到了这个大难题。村里本来地就不多,几年前修建桂梧高速路时又征去了不少田地,人均已不足一亩耕地。

通过协调,大部分的建房土地都得到了解决,但是还有10户村民建房的土地根本不够。村民骆忠林、骆福息、骆国安等6户原先住的都是祖上遗留下的老房子,由于年代久远,老房子早就被列为危房。老房子年久失修,却因集中在村中央,巷道狭窄,出入不便,这6户人家都不愿在原址重建新房,想到村外围的田地上建新房。

为了保护有限的耕地,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想出了一个办法——— 建议这6户人家拆掉老房子,整合原有的宅基地,合资建一栋“集资公寓”。

但是,一户一宅基地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要让村民在全县乃至全区率先吃这“第一只螃蟹”,在农村建“集资公寓”,这并不容易。所以,这个想法一开始就遭到村民的强烈反对,尤其是一些思想守旧的老人反对,他们执意要在村子附近的田地里建单独的新房。镇政府及县里的建设等部门多次上门给这几户村民做工作。经过反复思想动员,6户村民终于接受了这一建议。

随后,6户村民合建了一栋“集资公寓”,占地面积为24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平均每户建房占地只有40平方米,却可以分得建筑面积180多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不足300元,每户投资仅5万多元。公寓独立成套,互不干扰,厨房、卫生间、餐厅、客厅功能完善,设施一应俱全。不但节约了三分之二的土地,还节约了不少钱。看到这6户人家成功建起了“集资公寓”,还没有建新房的村民受到了很大鼓舞,村里又有4户村民仿效建起了三层的“集资公寓”。这个做法已成为远近新农村建设节约用地的典范。

经过一年努力,村里一下建起了60多栋新楼房,如今全村有70多栋楼房,除了一些低保户五保户,村民基本都建了楼房。

齐心协力建设,旧村换了新貌

为了建好房子,村民付出了很多劳力和心血。为了节约开支,很多村民都加入了施工队,有的学着砌墙,有的学刮腻子,有的学铺路。加上各级部门的支持,村里很快变了样,除了楼房,综合大楼、水泥路、绿化带、现代公厕、污水处理场等都建了起来,还搭建了138平方米的戏台和640平方米的篮球场。

村民在建房时还注意保护村里的古貌,在建设中避开古寨门、古石墙、古井,对村中一些阻挡巷道通畅的老树、石碑等进行移植和挪位,尽量不去破坏。村民还对村子外围的石寨墙进行修复,6座石寨门依然完好地矗立在村周围。如今,村里古貌新颜相得益彰,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村民被“逼”着去努力赚钱

村里面貌搞好了,但一个大问题又摆在大家面前,那就是借的钱怎么还。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在搞新房建设时,他借了好几万,为了还钱,除了搞种植,还必须出去打工才能快点还清债务。当时村里搞建设时,他主要负责砌墙,所以外出打工时他就专做砌墙的活儿。不少村民后来也跟他一样到外面砌墙、刮腻子,一天下来至少都有一两百块。

“现在村里你基本都看不到闲人了……”骆务息自豪地带着记者在村里逛。果然,记者转了一圈,看不到几个年轻人。骆务息表示,特别是近年来临桂新区发展迅速,需要大量农民工,而他们村到新区很方便,白天在城里做完事,晚上还可以回来休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中老年人主要在家里搞种养,种植马铃薯、香蒜等作物。村里今年还成立了一个合作社,承包了几百亩田搞制种。可以说,随着村子的建设,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极大改变,每个村民都干劲十足。

村里的年轻人有钱了,也想到要为村里出力。2013年,一些年轻人听说村道因为没灯,村民晚上经常遭贼,于是他们自发集资1.2万元为村里安装了26盏太阳能路灯。

“只有大家不断努力,村子才会有新的发展。”看到如今村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榜样,大家感慨地说,他们将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绩,积极进取,让村子变得越来越美好。

新闻推荐

桂林一彩民夺取2753万大奖名列广西彩市第三

8月22日晚,中国福彩双色球第2013098期进行摇奖,开出的红色球号码为:07、15、18、19、20、26,蓝色球号码为:14。头奖中出28注,单注奖金550万元,其中广西彩民包揽5注,福建3注,河北、黑龙江、安徽、山东、...

平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