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心老街古宅 ——是过往岁月的明证(下)□本报记者 褚良春 通讯员 潘玉曼 邓克鹏 文图

百色早报 2013-05-24 05:05 大字

清初文人所作的对联至今仍在。  

上期,本报报道了平果县果化镇山营村山心屯的两座老宅(详见本报5月21日第2版)。

走进它们,细细观察这些建筑中的生活痕迹、门窗之间透入的阳光、过道间流动的空气……你会发现,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一个年份、地址、事件,也不是某个修复后的景点说明,在这些老房子面前,历史已经毫无修饰地坦然呈现。

这些老房子,是无言的书,是有形的画,是蕴含哲思的诗,是写满兴衰的歌。

是谁,什么时候,修建了这些老房子?而这些老房子,又与这座古寨有着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老码头 盐埠街

舶来南北百货

谈及这些老房子的前世今生,就不得不说起山心的老码头、老街。

依江得势,依港而兴。在公路、铁路尚不发达的年代,水运是大多数内河城市商贸物流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史料记载,山心码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朝,此后,数百年间,天南海北各种货物在往来舟楫中源源不断地被运送至周边各地。

就这样,一度被当地人称之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的山心老街——盐埠街应运而生,辐射区域广至数百公里外。据记载,几百年前,东兰巴马等地就常有运盐马帮时常光顾。明代岑瑛任知州以后,古圩扩大了,商铺多了,盐仓多了,街道更繁华。来自福建、广东、梧州等地的商贩从外地运来食盐、陶瓷、缸瓦等生活日用品,收购本地土特产外运,并修建了后来被誉为“右江古代建筑明珠”的岑侯庙。

作为仓廪米布交易之地,山心老街的街景一度被称为平果的“清明上河图”,平果口口相传数百年的嘹歌里记载着不少描写旧时山心景致人文的词句,清初一群墨客甚至还为咏颂山心而作了一副对联:百色花开香满上林归果化  泗城水长浪高平马入山心(对联中“上林”为壮语音译,指田东“思林”)。

哭声绝 血迹消

尤记昔日惨案

那么,这两所老宅是不是也与盐埠街、甚至山心码头的年岁相当?

记者的这个假想,马上被年近七旬的山心老人农存贵推翻。

“老宅诞生的年代不会早于清朝。”农老颇为笃定地说。

“除了看建筑的风格推断,更重要的是,老宅所在的位置并不是在盐埠街,因为盐埠街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就已经消失了。”农老叹了一口气,补充道。

时光倒退至150多年前的清咸丰年间,气氛突变,一段血染的历史呈现:

山心,曾经惨遭屠城之痛!

据平果文史记载,天京变乱后,翼王石达开率部经江西,入湖南,咸丰9年(1859)8月回到广西,会合石镇吉部围攻桂林。9月20日湘军入桂,石达开队伍分三路撤走。

西路由石达开统领,10万余人,10月5日占领庆远府,待机进贵入川。

南路10万余人,由石镇吉率领,经永福,下象州,入武宣,转宾州,进武缘,上百色,到贵州与石达开会师。这支部队在咸丰10年农历2月6日途经山心圩时,意图进城抢夺粮油,圩上头人邓正率丁抗拒。石部攻入圩内,焚烧房屋,杀死男女老幼300余人。幸存者将尸骸合埋于圩侧河边坡地。

光绪25年(1899)夏,宣化县人中书科中书雷春先偶游山心,为此事件作序立碑,摘录如下:

“……咸丰十年二月初六,有匪首石达开路过山心,匪徒以数万计。圩人邓君讳正,为保护地方起见,率众与之抗拒,而强弱众寡相拒(去)悬绝,顷刻间被其攻破入闸,纵火焚烧,房宇立化为灰烬,无论男妇老幼,悉以刀刃从事计。本圩、外客之罹其凶者,共三百余口,尸骸暴露山脚水涯,填溢殆遍圩场……”(序文原无标点符号,为作者所加)。

破城事件带给山心人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现今,我们还能在山心看到较多古城墙及闸门的遗迹,城墙上遍布精心设置的弹洞,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后,通过码头流入当地的不仅有西式的洋货,还有火枪和弹药。

“破城后被杀死的百姓尸骸就埋在那里。”农老指着右江河左岸的一处坡地说道:“当年的哭声已经听不见了,满城的血迹已经被岁月冲刷干净,但是这段历史,却是山心人忘不掉的。至今,平果县博物馆里还留存着雷春先当年刻下的那个石碑。”

立新街 揽来客

重整山心古寨

被毁的盐埠街、被杀害的亲人都是心中难言的痛。按当地风俗习惯,幸存下来的山心人将店铺屋宅都整体后移,重新建立起新街新寨,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山心老街,“宗兴场、85号老房子现在所在的位置正位于当时的新街上。”岁月的纹理布满农老消瘦的脸庞,他神情悠远肃穆,思绪似乎又回到那个年代。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如今新建的山心街又呈现出繁华的一面。

由于位置好、聚人气,山心后来变成这一带乃至右江沿岸有名的民族歌圩,每到圩日,远路的来客就到村里寄宿斗歌。歌声通宵达旦至圩日晚才散去;特别是每年正月初七既是开圩纪念日又是民族传统庙会歌圩节。周边乡镇歌迷都提前初五、初六到山心恋歌,平马、思林汉族粤戏团也提早初六晚到山心搭台演一出精彩纷呈的粤戏,初七白天、晚上好戏连连,还有龙腾狮跃,热闹非凡。

平果有名的“珍珠黄豆”便是由田州那坡大老板黄恒赞在当地收购后借由山心码头外销出名;三层岗上的山石阶皆是当时商贩出资修建;而后“山心好白米”也随之扬名。

清末明初,流入山心的不仅有洋火、洋油、洋纱这些商品,还有广东、福建等地前来谋生的商贩、小手工业者。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被吸引到来,并在这里安居乐业。

如今一千余人的山心屯,共有邓、张、卢等32个姓氏。

据山心颇有见识的老人推断,山心老街的古宅就是在那个时候被外来的客商建起来的,历史或愈百年。但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又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老宅由谁修建以及修建的具体年限现在仍然无从考证。

多少繁华雨打风吹去,兵灾战火使商贸逐渐衰落,水上运输随之疏淡。新中国成立后,河道因多处兴建电站水坝而受阻,兼之公路、铁路交通不断发展,昔日繁华的水路航运也陆续被中断。随着时光的流逝,江上不见了当年的繁华景象,百年码头也已韶华不再,但它与老街、古宅融为一体,既是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又是不可再生的人文景观,堪称“家藏良宝”。

后记:

听山心人与外来客交流,也不失为一种乐趣,普通话、桂柳话、白话、壮话……南腔北调一并袭来,他们都能应付自如。

确实如此,往昔商业的繁荣发展,使得山心人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性格特征:开放、包容、远见。

这些特征尤为明显地表现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上,这些年村民自发集资做了很多大事:为怀念革命前辈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红七军伏击滇军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复建的伏击战后勤部旧址——岑侯庙主殿、筹建纪念碑、抢救七百年的古榕树、修建石阶古道等等。

如何对老宅进行保护,他们也有着深刻长远的思考:“两处老宅现在仍属于村民个人所有,但是如何保护它们,却是大家一起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会配合有关部门一起想方设法,努力为后代子孙留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说。

新闻推荐

女生离校出走 民警帮助寻回

本报讯 (记者 吴东萍 通讯员 黄 瑜)5月21日上午,平果县公安局接到某中学老师打来电话称:该校两名女学生于5月18日下午一起离...

平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