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中回味(二章)

广安日报 2021-02-21 00:52 大字

□吴生泉

为警卫理发

随着一位老人的讲述,一桩尘封了90年的往事渐渐浮出水面:身为百色起义领导的小平,曾经数次为他的警卫理发。

当时的形势还很严峻,但小平依然保持着革命者的乐观,在说说笑笑中,与警卫员老苏达成一项口头协定:小平为他理一次发,他就一辈子跟随小平干革命。

没想到,小平竟当真端来一个凳子,操起剪子,认认真真地为老苏理起发来。

没想到,参加过勤工俭学的小平还真有一手!也不知是曾拜师学艺,还是自学成才, 管他是顶上功夫,还是毫末技艺,至少一招一式还算有板有眼,他理出的发型也是像模像样。

跨越时空,你完全可以想象小平当时那一丝不苟的专注;也可以想象,作为首长的他亲自为士兵理发,该是多么平易近人,多么和蔼可亲。

时隔多年,依然叫人难以忘怀那温馨的画面,那感人的场景。

一把小剪子,上下穿梭,若春燕翻飞,咔嚓咔嚓,如轻声细语。一声声,仿佛在诠释兄弟般的友爱、战友间的深情。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小事一桩嘛。

的确,事情很细小,细若发丝,小如毫末;的确,在小平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这只是一个细节,或一段插曲,或者,只能算作一粒小小的音符。

但是,这背后的意义,却超越了事件本身:身为红军首长的小平,就这样放低身段,放低身体的重心,将心与心的距离拉近,将传统的官兵关系,来了个彻彻底底的刷新。

难怪,这样的将士之间能够亲如弟兄,团结一心;也难怪,这样的队伍,总能勇往直前、战无不胜。

难怪,尽管时光流逝将近一个世纪,但讲这故事的,依然讲得热泪盈眶;听这故事的,依然听得情不自禁。

两株树的故事

小平一生爱植树,他一生到底植过多少树?不知道。

只知道,在红八军军部旧址,有两株柏树,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已超过三层楼高。

90多年前,小平亲手打坑、栽植、扶正、培土、浇水,让两株幼苗在这片风雷激荡的红色热土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从此,这两株幼苗,沐浴着阳光雨露与殷切期盼,也承载着腥风血雨与深切寄托……

好在,一切都挺过来了,象征着小平亲手创建的红七军和红八军的两株柏树挺过来了。它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据地,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两株树,也栽在了小平的心里。后来,哪怕相隔数十年,小平也不忘打听那两株树还在不在,长得好不好?

而他哪是在打听他栽种的树啊?分明在打听他当年的老部下,和他日夜牵肠挂肚的老区百姓。

其实,小平一直喜欢用植树的方式来纪念某一大事件,或表达某种象征意义,或寄托某种情怀。

也许,他把植树当作播种希望,把革命视为植树,把树木当成了战士,把军队视为森林。

他一生都钟爱绿色,一生都热衷植树,一生都在诠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

难怪,享受过荫庇的后人们读懂了他对树木的特殊情结,在小平故居,是以种植天然林的方式来纪念他的。

在他生前足迹遍布的地方,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到处可以看见他郁郁葱葱的身影。

原来,树,可以是某种人生、某种精神的化身;人,也可以树木的形式生存,也可像树木一样生生不息,万古长青。

难怪,在小平手植的两株柏树下,游人久久伫立,不肯离去,仿佛在思考什么,或追寻什么。

新闻推荐

百色—文山跨省经济合作园区铝产业项目开工

本报百色讯(记者/凌聪通讯员/黄红岸)1月6日,百色—文山跨省经济合作园区举行年产20万吨铝棒及10万吨铝精深加工产业扶贫项目...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