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的柿子熟了 □黄振奋

右江日报 2019-07-20 09:02 大字

外婆家离我们家很远,属于深山老林里的人家。村庄静谧祥和,八角树环抱四周,八角香味弥漫着村庄,房子总被云雾缭绕。20世纪70年代初,整个屯只有8户50多人,全是韦姓亲戚。妈妈每次带我们去外婆家,路上我们总是高高兴兴、蹦蹦跳跳,毫无疲惫之意。一进村庄就很有亲切感,老表拿出香甜美味的山野果给我们吃。我和同龄老表总有玩不完的兴头,直到夕阳准备落山,家家户户都拿出东西送别我们,妈妈多次催促,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分别。

外婆家种有一种树,枝叶茂密翠绿,果实累累,令人垂涎欲滴。妈妈说这种树叫做柿子树,柿子不是从树上摘下来就可以直接吃的,还要拿回家浸泡石灰水一个星期左右,拿来清洗干净才能吃。成熟了的柿子香脆可口,甜蜜的味道直沁心扉,令人回味无穷。当时我心想,这么好吃的果,在我们家菜地里也种有一两棵多好呀。有一次,我就拔两棵幼苗拿回家种在菜园的角落里,不断地给它们施肥淋水,一年又一年,树苗长高了,树叶绿油油的,可它们就是不挂果。村里人说这种树不适应我们这边的气候,所以它们不挂果。因为树木遮盖了一块小菜地,所以就把它们砍了下来。妈妈说等到柿子成熟了,再带我们去外婆家摘果。

妈妈共有9个兄弟姐妹,他们感情很深厚。外婆家本来家庭条件不错,后来家庭变故,外公外婆就过世了,是兄弟姐妹们拉扯长大的,妈妈后来就“远嫁”给了爸爸。困难时期,我们家有6兄妹,因为人口多劳动力少,是生产队里的超支大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在走投无路之时,都是妈妈去外婆家拿回粮食养育着我们。记得有一年中秋节,家里连一块肉、一个月饼、一粒糯米都没有,妈妈只好早早出门到外婆家扛回一袋米、一块腊肉和一袋柿子,我们兄妹腊黄的脸才露出久违的笑容。就这样,我们过着一个又一个难忘的节日,外婆家是我们坚强的后盾。那时候,好多亲戚见到我们,就像避瘟神一样躲避着我们。往来我们家最多的还是外婆家的舅父和老表们。舅父每次路过我们家不是送给斧头、柴刀就是锄头、镰刀等,总是送这送那给我们,足见外婆家的亲戚还是非常关心这个“远嫁”的妹妹的。

前段时间,老表打来电话说长在家旁边的那些柿子树都挂满了果,看来今年又是个丰收年,邀请我们回去吃果。说来惭愧,自从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直至参加工作,在近30个年头里,去外婆家的次数都能屈指可数,舅父们都不在了。我们驱车从百色出发近2个小时就到泮水乡那眉村勤塘屯那浓小组外婆家了。老表们到村头迎候我们。一下车,我环顾四周,原来的泥瓦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一幢幢外墙贴瓷砖、楼顶盖琉璃瓦、装修各异的小洋楼,各家楼房前都铺有一块平坦的水泥地板,或停放车辆或晒苞米。席间,老表介绍说,现在整个屯已发展有23户126人。家家户户都安装有电信宽带网,和外面联系信息畅通。家家户户都买有一辆轿车(面包车)或农用车,一至两辆摩托车,出入交通很方便。各家各户生活过得红红火火。屯里除了年纪大的留在家里看护八角林和耕田种地外,年轻人都去外地务工去了。经过大家多年艰辛打拼,整个屯没有一户贫困户。这些令人振奋的消息使我深深地感到,我国改革开放40年,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外婆家小小的村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表们不仅都已脱贫致富,而且正迈开大步走进小康生活。

山还是那座森林茂密的大山,一片片绿油油的八角林还是那么飘香四溢,那一片柿子林树叶还是那么翠绿,那一汪清澈甘甜冰凉的山泉水已引入各家各户。路也已不是那条崎岖的羊肠小道,而是平坦宽敞的水泥路,从我们家开车到外婆家只需15分钟,外婆家和我们家的距离近了,往来更方便了,来年我们还要来摘柿子。

新闻推荐

龙川镇乡村风貌提升“百日攻坚”行动见成效

本报右江区讯今年6月以来,右江区龙川镇严格落实上级工作部署,以“一村一工作队”“一村一计划”“一村一宣讲”等工作...

百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百色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