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女裁缝巧手“裁出”新生活
“这套壮族服饰是刘师傅前几天来店里定做的,我做的衣服也能上报纸,真是太高兴了。”在一间小小的裁缝店里,黄妹悟翻开5月13日的《百色早报》,激动地告诉记者,照片中刘师傅穿的壮族服饰就是她亲手缝制的。
近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市区东笋路东笋二队的黄妹悟裁缝店,立马被琳琅满目的民族服饰深深吸引,墙上挂着各色民族服装,袋子里装的,桌上摆的,都是充满民族风情的服装和手工饰品。这些民族服饰做工精美,有很多珠子、亮片,都是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出来的。黄妹悟特意拿起一套壮族服饰给记者试穿了一下,戴上黑色的帽子,再穿上一件有壮族特色的衣服,记者顿时成了一个精气神十足的“壮族小伙”。黄妹悟介绍,她做的服饰不仅价格便宜而且漂亮,还具有浓厚的壮族特色。
刻苦学习手艺
黄妹悟今年45岁,出生在右江区阳圩镇布林村,9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只能与轮椅为伴,不坐轮椅就只能用双手撑着地板移动。因为生病,黄妹悟只上了小学一年级就不得不辍学在家,但28年来她凭借自己灵巧的双手开了家裁缝店,顾客都慕名来找她缝制民族服饰。
黄妹悟从小就喜欢看裁缝做衣服,最开始她尝试做背带、绣花边,后来学会了打毛衣,17岁时,奶奶对她说:“你的腿也就这样了,以后可能都走不了路,但是生活还要继续,父母不能养你一辈子,你还是学个可以养活你自己的手艺,将来不至于饿肚子。”就这样,黄妹悟开始认真学习缝制民族服饰,虽然学做民族服饰的过程很辛苦,但由于喜欢,她学得非常投入。有一次父母出门做工,临走时交代在家的黄妹悟晚饭前记得生火,但她由于缝制民族服饰太过投入,天黑了都没有察觉,等父母做工回来才发现自己忘了生火。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的努力,黄妹悟终于熟练掌握了缝制民族服饰的手艺,“为了制作更多的服饰,我经常留意电视和图片上的民族服装,努力记住其特色,慢慢琢磨,一般我都能照样做出来。”黄妹悟说,因为自己喜欢制作这些漂亮的民族服装,再苦再累心里都是甜滋滋的。
1995年,黄妹悟完全学会民族服饰缝制的手艺后,就去达江街上开了一家裁缝店。三年后,小店生意逐步稳定下来,与此同时,她也收获了自己的甜蜜爱情。1998年,她和同样患有残疾的丈夫结婚。结婚后夫妻两人辛勤劳动,黄妹悟在家做裁缝,丈夫在外开三轮车做小生意,日子慢慢好了起来,大女儿和小儿子也相继降临。2003年,夫妻俩用辛苦赚来的钱在达江街上建了新房,“那段时间是我人生最快乐的时候,虽然说不上富裕,但一家人快快乐乐的比什么都好。”黄妹悟甜蜜地回忆道。
为了孩子独自打拼
2014年,本来幸福的家庭突遭噩运,平时很少生病的丈夫因患心肌梗塞去世,留下黄妹悟一个人支撑着残破的家,女儿、儿子上学需要钱,家里还有两个老人,家庭的重担如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想到达江当地人口少,生意很难做大,为了两个孩子有更好的未来,2016年3月,黄妹悟决定离开生活奋斗了21年的达江,将裁缝店搬迁到右江区东笋二队,租了一间民房作为事业奋斗的新起点。
由于黄妹悟性格大方开朗,喜欢交友,谁家的衣服拉链坏了、裤腿长了、衣服需要缝补,她都会主动免费帮忙,加上手艺过硬,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找她定制民族服饰,“今年布林三月三民俗活动,大部分的民族服饰都是我做的。”黄妹悟表示,尽管缝制民族服饰的过程很辛苦,但一看到自己亲手缝制的衣服把大家装扮得漂漂亮亮时,心里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但一个残疾人创业总是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克服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现在黄妹悟每个月都要一个人开着残疾车去金都批发市场、百通商贸城购买布匹、珠链、花边、针线等材料来制作民族服饰,有时还要去到火车站要材料,东西太重一次装不完就分两次拉回出租屋,每次来回几十公里,到了家门口黄妹悟又用手撑着地板爬着把东西拖回房间。“每当看到女儿、儿子放学回家远远就叫着妈妈的时候,我觉得再辛苦也值得,都会咬牙坚持下去。”黄妹悟说。
希望扩大经营尽早脱贫
黄妹悟的裁缝店在城中村,为了让裁缝店有更大的发展,她想去附近的东笋菜市租个店面做民族服饰,客流和生意肯定比在村里开店多。“来这里虽然赚的比达江多,客人也相对多,但开支也大,房租、水电等都比达江贵。”黄妹悟表示,目前资金不足,等手头宽裕一点,她想把裁缝店搬到好点的地段,扩大经营。
据悉,黄妹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年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和爱心人士的很多帮助。“凭借自己的手艺,我会努力做好民族服饰,扩大经营,增加销量,争取早日实现脱贫。”黄妹悟说出了自己的美好愿望。
新闻推荐
正在建设中的新花鸟市场近日,有网友路过龙旺大道时,发现这里也有一处花鸟市场在建设,“经营范围写得很明确,的确是花鸟市场。难道是花鸟市场重新选址了?还是说另外建一个花鸟市场,和东坪花鸟市场形成竞...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