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母亲离开我已经十六年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特别想念母亲。
母亲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妇女,她虽然不识字,但她身上有着一种可贵的品质——坚强、勤劳、朴实。
听母亲说,在她出生几个月后,外公就去世了,外婆一个人拉扯他们兄妹三人,在我母亲八岁的时候,外婆因为长期疲劳过度病倒,撇下母亲兄妹三人走了。母亲彻底成为孤儿,在那个动荡不安、饥荒艰难的年代,未成年的舅爷和姨妈含泪把我的母亲送给了别人家。母亲到养父母家后,日子不但不好过,反而更苦了,白天跟养父母下地干活,晚上回到家还要做家务活和照顾两个弟弟。养父母家也很穷,令母亲最难忘的是,逢年过节,只有两个弟弟能吃上肉,养母用竹篾把肉片穿起来,分成两串,到吃饭的时候,养母分给两个弟弟每人一串,母亲只好眼巴巴地看着两个弟弟吃肉。倒不是说养母恶毒,因为那个时候真的很穷。就这样,母亲在养父母家生活了五年,两个弟弟越长越大,再加上我母亲,养父母家的生活更苦了。没办法,养父母只好把我的母亲送回到她哥哥的身边。
母亲和她哥哥——我的舅爷一同生活了七、八年,后来舅爷也成家了,母亲在长兄和长嫂的包办下,嫁给了我的父亲。母亲的嫁妆就是外婆留下的一只铝手镯和一只空木箱,母亲就这样和父亲住到了一起,此时算是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母亲生了六个孩子,三男三女,我是母亲最小的女儿。为了养活六个孩子,每天天没亮,她就和父亲下地挣工分,收工后才打柴、捡猪菜回家,晚上做完家务活后还要纺棉、织布、给孩子做布鞋、缝衣,以便到新年的时候,六个孩子都能穿上新衣、新鞋。
在父亲和母亲的呵护下,六个孩子渐渐长大,生活虽然清苦,但我们都感到非常幸福。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在我九岁的时候,父亲不知患什么病突然去世了,留下母亲和六个未成年的孩子。抚养六个孩子的责任就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身上。为了能让孩子吃饱饭,母亲带领年纪比较大的孩子开垦荒地,种稻子、玉米、蔬菜等,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在家做家务活:喂鸡、喂鸭、喂猪、挑水等。六个孩子分工合作,其乐融融,谁也没抱怨谁,在母亲的带领下,我们家的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
在农村,给儿女操办婚嫁是父母的头等大事,我母亲也不例外。为了给大哥、二哥娶媳妇办婚礼,母亲要干的活更多、更重了,她像男人一样犁田、耙地,上山砍木头、锯木头,自己搭猪圈……凡是男人能做的活她全都能做。第一年,母亲养了几头大肥猪,给大哥办了婚礼;第二年,母亲又养了几头大肥猪,给二哥办了婚礼;第三年,又给大姐办了嫁妆,让自己的女儿也能像别人家的女儿一样体体面面地出嫁。
我是母亲最疼爱的女儿,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女孩上不上学无所谓,但母亲无论多难也一定要让我上学。记得上学的第一天,我很怕老师,不愿去学校,谁怎么劝说都没有用。母亲很着急,可她居然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每天早上煮一个鸡蛋,在我上学之前就把鸡蛋放在老师那里,然后返回家接我,把我送去学校,老师就把那个鸡蛋“奖励”给我。母亲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直到我不怕老师,愿意去学校读书为止。事隔多年,那位老师才把事情的真相告诉我,我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
小学毕业后,我考上了县重点中学。开学那天,母亲把我送到村头。一滴泪从母亲的眼角流出来,从那滴泪里,我读出了欣慰、牵挂和不舍。在我读初中的三年间,母亲不断地给我捎来一些吃的:香蕉、玉米、红薯等,这些都是母亲亲手种的。初中毕业后,我有幸考上百色地区民族师范学校,这对母亲来说是喜又是忧,喜的是自己的女儿将来会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忧的是我的学杂费还没有着落。那时母亲已经六十几岁了,家里是二哥、二嫂当家。为了减轻二哥、二嫂的负担,母亲仍然拄着拐杖下地干农活,到山上采草药换钱以贴补家用。后来,母亲患上了严重的类关节炎,已经不能下地干活了,虽然在家里,可她总能想出办法挣到一些零花钱,每次母亲烧火做饭的时候,她都把没有燃尽的火炭浸到一盆水里,然后取出来晾干,最后把这些木炭卖给来补锅头的铁匠。母亲就这样一分一分地积攒,而她自己一分也舍不得花,全部用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上。
在母亲的鼓励和哥嫂的支持下,我顺利读完中专,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在我踏上工作岗位的前一天,母亲对我说:工作要努力,教学生要有耐心,不许打骂学生,遇到事情要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
我一直谨记母亲的话,严格要求自己,善待每一位学生。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母亲生活得好一些。可是,在我工作后的第一年,母亲全身瘫痪。我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伺候母亲,为母亲端屎端尿,给母亲喂饭,为母亲按摩,希望母亲能恢复健康。可是儿女的孝心并没有让她站起来,母亲在瘫痪后一年,就离开了我们。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况味。
新闻推荐
本报百色讯市气象部门预报,受高空槽和切变线共同影响,5月11~12日、14~15日百色市将出现两次明显降雨天气过程,局部伴有短时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11日晚上至12日,全市大部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或...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