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巾帼不让须眉 ——记右江区泮水乡水楞村党支部书记陆妹向 □吴翊生 杨通永

右江日报 2016-09-08 00:00 大字

 

在右江区泮水乡水楞村有一位女支书,20年来带领群众修路,发展甘蔗、养蜂等,脱贫致富,一点不逊于男支书,她就是水楞村党支部书记陆妹向。

“你作为一个女人,要当好这么一个大村的支部书记,以后家里的事情恐怕你是管不了了,我们的家以后怎么办?”2008年,面对着丈夫的担心,陆妹向顶住压力,依然选择担任水楞村党支部书记。

“家里离不开我,群众更加离不开我。”陆妹向说。水楞村位于右江区西南部,距百色城80公里,全村辖6个自然屯358户1303人,居住着壮、瑶两个少数民族。自1995年起,陆妹向先后担任村副主任、主任,2008年至今连续三届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算起来,现年53岁的陆妹向已在农村基层工作了20多个年头。

妇女当支书是一件“少有”的事。起初,一些群众同样存在担心,“村支书是村里‘顶梁柱\’,不知她做得来不来?”面对群众的质疑,陆妹向向全村人承诺,“我既然干了,就要干好!”“要致富,先修路”。多少年来,水楞村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许多地方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山上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曾经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陆妹向下决心打掉发展途中的“拦路虎”。

水楞村谷喜屯和谷流屯属纯瑶族村屯,唯一的经济来源是种植甘蔗。由于不通公路,群众需要人力把甘蔗扛到大公路边,费时费力。2008年当选村支部书记后,陆妹向下决心修通谷喜屯和谷流屯的通屯道路,但是一没有钱、二没有指标。于是,陆妹向带领两个屯的群众投工投劳,自筹资金,硬是为谷喜屯和谷流屯分别修通了1.5公里和3.5公里的通屯道路,解决了甘蔗运输问题。

早年建成的水楞村那湾大桥离地高,没装护栏,车辆、行人、牲畜等掉桥事件时有发生。陆妹向在多次向泮水乡政府打报告建护栏后,于2014年争取到乡政府投资6000元,但只够支付工人工钱。于是,陆妹向当起了修桥的领头人,带领群众挑砂、背水泥、扛钢条,自己还无偿捐赠1000元,终于把护栏建好。

多年来,陆妹向四处奔波集资筹款,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投工投劳,共修建村、组公路10多公里。“以前水楞村交通不便,村里的八角、竹子、毛猪都比外面便宜,如今公路修好了,村里的农副产品和外面卖的价格一样了。”陆妹向高兴地说。

荒坡种植甘蔗,陆妹向大山里寻富路。水楞村土地贫瘠,无法耕种的荒山上夹杂着大小不一的石块。2002年春,陆妹向在家附近的荒坡上试种5亩甘蔗。土又瘦,石头又多,能成吗?在群众的一片观望和怀疑中,1年下来,陆妹向的5亩甘蔗总收入5000多元,除去成本净收入近4000元。乡亲们的疑虑打消了,大家纷纷涌向责任田、责任山,掀起了开荒种蔗的热潮。陆妹向家的甘蔗地也扩大到了50亩。她还积极向群众传授甘蔗种植技术,为群众联系优良甘蔗品种,并亲自到农户家中、甘蔗地里传授和指导。有时为了帮助农户联系甘蔗种,早出晚归,自家的工都顾不上,家里人不免有些埋怨,但她都默默地承受着,因为她心里总装着全村百姓。为了让贫困户增收致富、早日脱贫,几年来,陆妹向无偿赠送贫困户蔗种达20多次,价值近8000多元。

近年来,随着国际糖价连跌,甘蔗进厂价也从原来的550元/吨降至450元/吨,再加上种植成本的增加,蔗农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对此,陆妹向大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带领群众发展油葵,种桑养蚕、养蜂等,多方面增加群众收入。针对水楞村山多树多野花多的资源优势,陆妹向决定动员群众大力发展野生蜂蜜产业,并于2012年成立了“泮水乡山野养蜂专业合作社”。

“蜂蜜市场行情好,每斤40元左右,都是老板上门收购。”陆妹向说。水楞村大屯群众黄海真共有蜜蜂30箱,按每箱产蜜10至15斤计算,一年纯收入10000多元。“养蜂不用什么成本,唯一担心的是天气热时,蜜蜂飞到山里乘凉迟迟不飞回蜂箱。”黄海真说。

据统计,水楞村目前形成以山野养蜂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群众散养相结合的模式,共养殖蜂蜜近500箱,覆盖全村6个自然屯,仅此一项就为群众带来“甜蜜收入”20多万元。作为女支书,作为全村致富引路人,陆妹向先后获得“红五星女能手”、“三八”红旗手、“右江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新闻推荐

打造立体交通枢纽 助推老区经济发展 ——百色市五年来交通建设剪影

高铁开通开启市民高铁出行时代。右江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航班开通缩短了百色与各大城市的距离。德保、靖西、那坡三县(市)开通高速公路。乡村公路不断升级。五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调整交通结构,紧...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