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诗海好向导□郭正学(德保)

百色早报 2013-11-06 02:27 大字

 

读完德保籍作家黄承基著的《诗论》,本人最大的感觉是:该书是诗海的好向导。

自己虽然爱好诗词,但在茫茫诗海中很难把诗懂。过去读诗多倾向于唐诗宋词,而新诗方面因它太“朦胧”,难于读懂而往往敬而远之。不过,读了《诗论》后才发现,原来那些新诗是那么令人震撼。这完全得益于《诗论》的引导。《诗论》的第一篇是《浪漫是诗歌艺术的内在生命》,著者分析了台湾蓝星诗社发起人之一覃子豪的《距离》时说:“吟诵此诗,我们的审美再创造会引发我们对往昔情怀的追忆,从而补充、丰富原诗的意境,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确实如此,反复吟诵原诗,让人觉得即使地球和月亮有一个“不可衡量的距离”(其实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衡量),只要“把世界缩成一个地球仪”,就能在一回转动中寻到心中“你”。

作者在谈诗的内外原素时,以台湾诗人蓉子的《夏,在雨中》为例,告诉我们诗人因为“心中有雨滴”,而应和《夏,在雨中》的旋律,随着夏“茂”、夏“浓、”夏“深”自然之夏的“雨滴”的音响,诗人的心音也随着发出“等待”、“预知”、“感知”和“渴望”的回应。说真的,如果没有著者点明,本人读《夏,在雨中》也不知道其深刻含义所在。这是本人不会理解诗的“内外原素”所致。

由于本人阅读面狭隘,台湾方面的诗读得很少。过去只拜读过余光中的《乡愁》等几首诗。今读了《诗论》才接触到几位台湾诗人的作品,而且经著者指点才有所感悟。不论是《“意象”“反讽”的情感体验》中提到的《脸》(作者管管),还是《“无我之境”的心理体验》中的《夜之交响》(作者路卫),著者都明确告诉了我们审美共鸣。

张永枚,对于许多人,特别是“50后”的人来说,都感动于他那长篇诗报告《西沙之战》。而他的作品为什么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其最主要的一点是以喜剧的痛楚与悲剧的快感作为诗歌创作的角色转换而获得的审美感动。

《诗论》不但评论了台湾方面的许多诗人作品,也有《新加波华人诗人诗歌观察》,还有《香港诗人的怀乡诗》,令人读后为之一震。更令人激动的是,著者还分析了劳弘毅、李福登、丁红云、黄新闻、潘清平、潘光溢、谭志表、冯森、罗皓予、梁伟、劳皓予、黄明校等百色籍诗人的诗,这些作者的名字,百色人是很熟悉的。文中引用了他们的诗,让人觉得很亲近,感觉诗人就在我们身边。

在谈到丁红云写母爱的诗时,著者说“其情感的构筑是让人看到了心里都感到快要坍塌,转而找到坚强的精神皈依。”诗人在《致母亲》一诗中写道:“在这寒气袭人的冬夜里,母亲呵,请不要忘了,给你的火笼多添些木炭。”这是作为一个母亲用“米浆与红薯喂大的孩子”的真挚语言,也就是肺腑之言。作者是个游子,在寒冷的冬夜里提醒母亲往火笼里多添木炭。这是他对母亲的惦念,读完诗句后令人感动得热盈眶。

新闻推荐

相机就是一支笔,相片就是一篇文章 □百色市第一小学六(4)班小记者 赵文琪 六(2)班小记者 黄丽蓉

小记者在采访摄影记者卢飞

 

11月6日,我们来到右江日报社图片中心时,立即被里面放着的大相机吸引住了,缠着报社摄影记者卢飞老师问个不停。图片中心里有一个类似消毒柜的柜...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