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灯笼盏盏 照亮人生

百色早报 2012-10-01 05:51 大字

几个好工友很自豪地跟自己亲手做的灯笼合影。 ③  

每到中秋月圆之时,在庭院里或者阳台上挂起两个手工扎制的灯笼,一家人围坐一起,共赏明月,孩子们打着灯笼追逐嬉闹……如此其乐融融的场景是百色人过中秋的保留一幕。

传统的莲花灯、公鸡灯、新创的兔子灯……市区中山一路三口井路口吊着的十几只手工扎制的灯笼,像一个磁场,吸引着前来玩乐的街坊们驻足围观,“真漂亮!”大家情不自禁地赞叹。然而,没有人会想到,这些做工精良的小灯笼是6位患有语言、听力障碍的百色市民利用下班后的间隙一个一个亲手扎制出来的。

时值中秋,记者走近这群心灵手巧的人,倾听他们“抱团”扎灯笼的故事。

□本报记者 褚良春 文/图

残障市民“抱团”扎灯笼

“竹将军筑城自卫,纸将军四面包围,铁将军穿城而过,木将军把守后门。”这是江南四大才子文征明形容灯笼构造的诗作,寥寥数语听起来简单,制作起来却尤为不易,从设计到造型再到糊纸,每一样都极为精细讲究,苦是苦,但是眼前这些人乐在其中。

一个悬挂在阁楼顶上的旧宫灯勾起了招汝升的中秋情节。“我们1992年的中秋节就开始试着做一些灯笼来卖,圆形灯、扇形灯、八角灯,慢慢到飞机、坦克、兔头灯笼。”个中妙趣,让他兴奋得连比带划。

现年46岁的招汝升家住市区太平街隆平巷,虽然听力不太好,但因擅长绘画被人尊称“师傅”,他和伙伴张田、韦丽梅夫妇,欧阳美妹、曹秋萍、谢果珍一起制作灯笼出售已经有20年,除了他以外,其他伙伴都是聋哑人士,虽然耳不能闻口不能语,但是他们是相熟几十年的工友,年深日久培养起来的默契尤胜于言。

招汝升是小组的画师,也是大伙“抱团”扎灯笼的发起者之一,他家的小阁楼,就是制作灯笼的“小工厂”,那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有已经做好的成品,也有只绑了架子的半成品。

他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扎制灯笼的专注模样,看起来温和而宁静,虽然只有6个人,但是这个小小的灯笼制作室却是“一条龙”生产,大伙分工明确:今年50岁的张田坐在板凳上,细小的苇篾在他手里不停上下翻转,不到一分钟,一个灯笼雏形就扎好了。一旁的欧阳美妹迅速在上边糊好宣纸,宣纸糊好后,灯笼便传至招汝升手里,这是灯笼制作过程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翠鸟、红花、圆月像是长在了他心里似的,不需要构思,提笔就画,灵巧的画笔两三下就勾勒出一幅构图清新的国画,最后由韦丽梅将灯笼两头用彩纸一包,曹秋萍将彩花彩带挂上,一个喜庆吉祥的手扎灯笼就大功告成了,整个过程,耗时不到5分钟,围观的人无不啧啧称奇,一个劲地对他们竖起大拇指。

每逢中秋,一排排花灯就这样新鲜出炉,在它们的装点下,阴暗狭小的阁楼里处处洋溢着一份团圆的喜庆。

他们的故事,是强大的正能量

“白天,招汝升要去画社教学生绘画,张田在市区一家保洁公司洗衣服,他的妻子韦丽梅在福利厂工作,欧阳美妹在市郊的一家锰业公司做清洁工……每天下午6点钟下班后,他们便聚在阁楼里开始扎灯笼。”因为怕交流不便,他们特地请了熟识多年的老工友吴琪玲大姐来为记者翻译。

“我们已经认识二十多年了。”吴大姐告诉记者,他们1980年初就认识了,是百色市民政福利公司的老工友,后来大家虽然相继离开了福利公司,但是却依旧彼此关心,相互帮衬着过生活,残疾人的就业面太窄,收入不高,但是他们不卑不亢不等不靠,努力撑起生活压在他们肩头的重担,很令人敬佩。

为什么要制作灯笼呢?这得追溯到1992年的中秋节。因为家庭困难,张田和韦丽梅没法给儿子买灯笼,爱子心切的张田为了不让儿子难过,学样画葫芦拿宣纸糊了几个灯笼,还请好友招汝升在上边画上国画, 乐呵呵的张田拿着灯笼返家,一路上,古朴美观的灯笼吸引了众多路人的目光,甚至还有人上前比划着跟他商量要买他的灯笼。这给了他们启发,后来几个好朋友商量了一通,决定大家一起多扎几个灯笼出售,以补贴家用。

“做好灯笼之后,他们就分头挑上街卖,因为讲不出听不到,卖灯笼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后来工友们、街坊们看到了,就自发地去帮忙卖,这一卖,就卖了20年。”吴姐介绍说,他们是一群坚强乐观的人,他们用比常人多千百倍甚至更多的努力,来完成常人能轻易完成的事情。临近中秋节是他们最忙的一段时间,因为要上班挣钱,做灯笼的时间只能拼命从休息时间里挤出来,他们很努力,甚至上班时都带着竹条去,趁中午休息时间,拿出来扎,下午6点钟下班后,草草吃过饭,便聚在一起赶制灯笼,每一天都要加班到晚上11点多,熬得眼睛都红了,手上都是竹条磨割出的伤疤和老茧,但是脸上却是欣慰的笑容。

“扎出来的灯笼能够大卖,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吴大姐告诉记者,自己的辛苦付出能换来家里一顿大餐,孩子脸上一个微笑,爱人手中一件衣裳,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这些灯笼看似微小,实则寄托了他们对家的爱和责任,二十年光阴转瞬而过,他们就是用这样微小细致的耐心,来表达爱,来回馈生活,如春雨,滋养万物却细小无声。

图片说明:

①张田扎花灯的速度很快,不到一分钟就可以扎制出一个花灯骨架。

②欧阳美妹在用宣纸糊花灯。

③招汝升一笔一划地在花灯上画图样。

新闻推荐

市红十字会:目前百色市仅有两人成功捐献遗体

“这对老夫妻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在令我们敬佩!”昨日,在林大爷家中,百色市红十字会副会长马桂荣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术只有1万例...

百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百色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