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露天电影 □张国荣 (百色)

百色早报 2012-09-07 05:48 大字

 

时下城里人看电影,既是一种精神享受又是物质享受。环形映厅,高级雅座,立体音响,高清晰度,坐着绒面沙发,享受着徐徐频吹的空调风,一边看电影,一边品尝影院馈赠的美食,温馨幸福之感油然而生。而每每此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在家乡看露天电影的情景。

我平生看的第一场电影,是读小学时在姑丈家门前的开阔地上放映的《上甘岭》。

当晚,全屯闭户关门,扶老携幼涌到放映场。这时,只见场内黑压压满是人,有本屯的也有外屯的。除前面的阿公阿婆、阿叔阿婶们是坐着的,其余的全都站着,连墙头也站满了人。有不少大人还让孩子骑在脖子上,就连边上的几株枇杷树上也扒着、攀着不少“赤猴子”。

从县里来的放映员也能理解山村观众的心情。准备一就绪,他便放机开映,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整个放映场一片欢声雷动,但顷刻间便肃然无声。只听到银幕上的画面配音和两个胶片细微的转动声。

那天,四叔背着我就站在放映机的后面,只见一束光越过人们的头顶投射在银幕上,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不断地变幻着。战斗机、高射炮、佩带胸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头戴钢盔高鼻勾勾的美国佬……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平生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的。此时此刻,我的心潮也随着那些画面波澜起伏。我为志愿军的英勇鏖战而感动,为志愿军的胜利而欢欣,为志愿军战士嘴唇干裂的镜头难过,为美国士兵的凶残而愤怒……当志愿军战士齐声高唱《我的祖国》时,我和在场的观众一样,不停地拍手欢呼……这些镜头和情景让我至今难忘。

当然,在看电影中,也有不少令人忍俊不禁的噱头。诸如每当银幕上的战斗一打响,隔壁的黄阿婆就浑身打颤,直想半途退场回家,待到胆战心惊地看完电影,紧抓着的手已渗出冰凉的汗水;万松公公在放映员换片的间隙,一个人悄悄地跑到银幕后面,边摸着幕布边喃喃地自言自语:“呀,真怪,打了那么多枪炮,幕布竟还如此完好……”逗得放映员哈哈大笑。我则一夜睡不安稳,第二天清早就跑到姑丈家,傻傻地问姑丈:“昨天晚上那么多的志愿军、美国佬住在哪里呀?”……每每想起这些,我都为自己的年幼无知而发笑。

后来,我到公社初中读书,也有好几次到公社露天电影场去看县电影队来放的电影,只是那时的公社露天电影场是收费的,每张票五分钱。因囊中羞涩,我经常买不起票,只得和班上的言耀诚同学一道,趁着入场高峰时混进去,守门的阿叔在电影放了一卷胶片后便让我们进去。当然,有时如果放的是好的片子,阿叔就没那么好说话了,他总是连吓带斥把我们赶走,无奈之下,我们也只好在高高的围墙之外“听”电影了。

看露天电影虽然又苦又累,但苦中有乐,苦中有得。因为那个年代,只有露天电影才能让乡村里的人,享受看电影的乐趣。我们小孩子嗅觉灵,腿脚勤,因此比大人看到的电影多。其时,附近的村屯,不管路途多远,只要有放映队来放电影,我们都会紧随其后,片片不落。那个年代,我看过的电影有《董存瑞》、《英雄儿女》、《英雄虎胆》、《地道战》、《地雷战》、《洪湖赤卫队》、《南征北战》、《鸡毛信》、《战上海》、《小兵张嘎》……等等,电影里的动人的情节,鲜活形象,我至今不忘。特别是那些不朽的英雄人物,他们从银幕上走进我们的心坎,在我年幼的心灵注入阳光、播洒甘露、催生理想,还教会我爱国……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随着国家的日益繁荣昌盛,如今不要说城市,就是农村也依靠种养富裕起来了。家家户户都从小银屏的黑白电影机换成大银屏的彩色电视机,有不少村屯还专门建起农村文化室,并专门辟出一间宽敞明亮的做放映大厅,每逢过年过节,富裕了的村民从县电影公司租来好片子自己放映,再也不像我们当年那样翻山越岭、忍饥挨饿,去饱受简陋的露天电影之苦了。

露天电影,这道远逝的风景,已随着赤贫文化和贫困生活,永远遁迹在历史的长空……

新闻推荐

交警查车不见车牌 司机称“车牌可能在路上掉了”

本报百色讯

 

近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二大队民警在广昆高速那坡收费站执勤时,查获一辆严重违反装载规定的无牌面包车。当日上午9时许,一辆无牌照的灰色面包车驶入那坡...

百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百色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