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服装业新国标本月起强制施行,3岁以内童装必须符合A类标准 “旧标”童装仍在卖 父母选购需留心

百色早报 2012-08-06 06:01 大字

在市区某童装店内,父母在给孩子选购童装  

□本报记者 陈伟玲 实习生 田 婷  黄 赞  唐 媚  文/图

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8月1日起全面强制施行,规定3岁以内婴幼儿服装将全部执行最高安全等级A类标准,根据国家工信部网站发出的公告,不符合新规的产品,将“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8月1日起,给3岁以内的宝宝买衣服时,要特别注意服装品牌的标签上是否包含“婴幼儿用品 A类 GB18401-2010”这类字样。

连日来,记者调查市区童装市场发现,有小部分品牌童装商家已实行新国标,但大部分商家仍在销售按旧标准生产的童装。 

选购儿童服装多看面料

如今,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宝宝,父母们恨不得都给他们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但是,说到穿,很多年轻家长在为宝宝挑选衣服的时候都有苦恼,因为多数人不知道评判婴幼儿服装的标准。

“我都是选纯棉的。”陈女士的宝宝已经1岁半。陈女士表示,她给孩子买衣服,完全是凭经验,纯棉、吸汗、手感好、价格合适,她就买了。宝宝已经15个月大的黄女士则表示,她在选购婴幼儿服装时更看重的是品牌、款式和布料。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数年轻妈妈对于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上规定的婴幼儿服装标准知识并不了解,甚至一无所知。

部分商家仍在销售不合新规的童装

国家工信部日前发出公告:“自2012年8月1日起,不符合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纺织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这就意味着,8月1日以后,所有不合新规的童装将全部下架,不允许再销售。

那么,市场上是否都已销售符合新规的婴幼儿服装服装产品了呢。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市区多家婴幼儿服装卖场后发现,多数按旧标准生产的童装仍被放在专柜上销售,只有少部分品牌童装实行了新国标。

8月5日早上,在新兴路一家超市里,记者随手拿起一套儿童睡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2~3岁孩子穿的。记者查看后,发现该睡衣上标有“婴幼儿用品 A类 GB18401 2010”字样。也就是说,目前百色市已经有符合新规的婴幼儿服装销售,但在该婴幼儿服装销售专区里,除了这个牌子的睡衣标签上标有符合新规的字样外,其它婴幼儿服装都不符合规定。

在一些儿童服装专卖店,许多婴幼儿服装的标签上都只是标有“纯棉100%” 、“A类”、“B类”、“婴幼儿用品 A类 GB18401-2003”、“GB18401-2006 A类”等其中一项,有的甚至连标签都没有。

3岁以内婴幼儿服装必须符合A类标准

其实对于婴幼儿服装标准,修改版的《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有明确的规定。该规范于2011年正式出台,经过了一年的过渡期,于今年8月1日起全面强制施行。旧版《规范》中对婴幼儿用品的规定是“年龄在24个月以内、身高在80厘米及以下的婴幼儿使用的,而新《规范》则将其更新为“年龄在36个月和身高在100厘米及以下的婴幼儿穿着或使用的”,扩大了婴幼儿年龄与身高的范围。同时,新《规范》明确规定婴幼儿服装必须根据甲醛含量、PH值、异味等指标检验,符合A级标准值的才可供婴幼儿使用。这一变化意味着原本只需满足B类或C类要求的部分儿童用纺织品,在新标准实施后3岁以内婴幼儿服装必须满足最高安全级别A类的要求。

此外,新《规范》还规定,产品吊牌上必须标注产品执行标准(含年份),并按GB18401标准要求标明产品执行的安全技术类别。综合以上两条规定,今后给3岁以内的宝宝购买服装时,年轻妈妈们要同时注意两个问题:首先,婴幼儿服装必须有标签;其次,注意看标签上的注述,符合规定的婴幼儿服装必须注有“婴幼儿用品 A类 GB18401-2010”这类字样。

相关链接

婴儿新衣服最好洗3遍后再穿

在选购婴幼儿内衣时,应做到“望、闻、问、切”。

首先,应注意内衣标识标注,看内容是否齐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签标识必须标注产品名称、厂名、厂址、合格证、号型或规格、纤维含量(包括面料、里料及填充物)、洗涤保养说明、产品质量等级、产品执行标准和安全技术类别等。

考虑到服装洗后缩水,在购买时应尽量选择大一号规格的商品。尽量选择浅色内衣,并在选购时用鼻子闻衣物气味是否刺鼻,一般化学物质超标的衣物都含有刺鼻的气味。尽可能选择棉、真丝等天然纤维织成的面料,婴幼儿穿着时会感到舒适。

对新购置的婴幼儿内衣,建议清洗3遍。在第一遍清洗时,可先用少许肥皂搓洗,保证内衣的清洁,降低甲醛含量,但最好不要用消毒液,以免清洗不净给婴幼儿造成伤害。第二遍清洗时,可在水中滴上少许的醋,可中和衣物中超标的PH值,之后再用清水洗涤第三遍。

新闻推荐

大学生暑假兼职屡屡中招很受伤 劳动部门:签订书面协议很关键□本报记者 龙 潇 实习生 黄 赞 唐 媚

“本想在暑假打工挣钱,没想到却被骗走了250元。”近日,正在上大二的小韦颇为无奈地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遭遇。暑假期间,不少大学生选择走出家门做兼职,既可以勤工助学,又可以增加社...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