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们相濡以沫50余载”□本报记者 陆照德 文/图

百色早报 2012-08-23 05:58 大字

 

开栏语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又是一年七夕时,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近年来也赚足了爱侣们的脑力和心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这一天向爱人传情达意,围绕七夕的各种促销活动也在火热进行,虽然这些活动形式各异,风格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情。在这个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情蜜意的节日里,本报记者也进行了一场关于爱情的寻踪,走近3对不同年代的幸福爱侣,倾听他们的爱情故事,解读他们的幸福密码……

鲜艳的花朵,翠绿的枝叶,间杂环绕在一张16K纸上,纸的正上方是六面五星红旗平分如马鬃,正下方一个繁体大字“囍”,“互敬互爱”四个大字淡红而清晰地映衬着……这是1957年百色县颁发的一张结婚证,主人公是24岁的林光贵和18岁的黄秀珍。

林光贵老人一直完好地保留着这两张55年前领取的结婚证,那是他和爱妻黄秀珍爱的见证,风雨同舟、相濡以沫55载,而今已白发苍苍的他们,依然有说有笑,健康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他充当她的护理员、勤杂员、炊事员,她当他的按摩师,两看相不厌。

结婚证、结婚照以及一些新旧照片珍藏在一起,翻开它们,仿佛就像翻阅一对恩爱夫妻的人生历程,几句只言片语的注释,正如珍贵的爱情“蜜”码,平常而可贵。

记者翻拍林光贵与黄秀珍的婚纱照。

林光贵与黄秀珍当年的结婚证。

复员兵哥与小街少女的爱情故事

1957年4月,24岁的林光贵从部队复员归来,转到百色县工人医疗所工作。有道是“男大当婚”,不久家人就给他介绍对象,女方是二码头观音堂附近小街一户人家的闺女,叫黄秀珍。

初相见,黄家小茅屋里,黄秀珍梳着两根羊角辫,水汪汪的眼睛,波光流动,靓丽盈动的容颜,微含羞涩,言行举止间,显得楚楚动人。面对漂亮、个子略高于自己的女孩,林光贵自惭形秽,深感自己不是对方的白马王子。尤其是女方知晓来意后,只是淡淡地表示:“我考虑一下。”特别是得知正有三位吃皇粮的才郎俊男也在追求黄秀珍,这更增添了林光贵的忧虑;思彼佳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几天后,林光贵壮着胆子去看黄秀珍,对方没说“我考虑好了”;约来逛街,也没拒绝;林光贵小心翼翼地呵护对方,时常逛街到自己的工作单位,或相约去看电影,有时在路边吃点美食,双方就这样慢慢熟络起来。

恋情渐入佳境,强劲的情敌摆着不说,一些街巷舆论也不利于林光贵,“这么漂亮的姑娘,怎么就跟个兵哥。”“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但天真烂漫的黄秀珍认定眼前的良人,对这些流言蜚语毫不在意,她像电影《哈森与加米拉》里的加米拉一样坚贞而热情,爱着她眼前的“哈森”,就这样,他们没有经历电影主角哈森与加米拉的艰难与曲折,爱情就慢慢开花结果——结婚日子选定为当年12月底。

讨了比自己小近7岁的靓妹做老婆,对方为此还放弃了学业,这让林光贵感到婚姻的幸福与珍贵。尤其是林光贵获知,情敌们此前都曾许诺黄秀珍:“你跟我好,给你安排一份好工作……”听得林光贵汗颜,他没有许下类似诺言,更无法践诺;自觉不懂浪漫的他,甚至结婚当天也没有条件请酒,没有举办婚礼,“连喜糖都没有一颗”,结婚当晚林光贵还得去开会,但他在心里,已暗下决心,要用一辈子好好待黄秀珍。

风雨同舟酿出恩爱情

甜蜜的爱情是短暂的,长期艰苦的生活考验着他们的爱情,结婚第二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临,之后的4年里,他们另外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在那个食物缺乏的年代,林光贵每个月38元的工资要养活老婆孩子,相当艰难。

更重要的是,林光贵此时已调到县防疫站工作,经常下乡在外,一年到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不在家,夫妻长期分开会生隔阂,易出感情危机。为此,林光贵尽可能争取时间多陪妻子,往她心里灌“蜜糖”,抢做家务活;每次出差都省吃俭用,回家不忘给妻子买些野味、营养品等,给妻子补充营养,这令黄秀珍深受感动。

1962年,黄秀珍到百色县防疫站饭堂工作,一家人总算没有了口腹之忧。但林光贵一如既往地呵护爱妻。“那年头,下乡一去几个月,我都会借回城开会、采购之际,回家看看她和孩子。”林光贵老人笑呵呵地说,尤其是“文革”时期,林光贵被下放到四塘卫生院,一待就是7年,当时家中有老父需要照顾,夫妻无法同行。林光贵不论工作有多累、多忙,都经常抽空回家看看……丈夫的疼爱,黄秀珍看在眼里,感知在心头,她照常上班,打理好家务,照顾公公,拉扯大孩子,让丈夫安心在外工作。

夫妇俩就这样,默契地配合着,融洽、和睦地生活到如今,55年来,他们的感情不断加深,生活上有说有笑。岁月的磨砺,催老他们的容颜,朴质、平淡的爱却历久弥醇。

爱情“蜜”码蕴于平常

天下夫妻千千万,有多少对能够恩爱到晚年,一起做饭菜,谈往叙来,融洽如斯。这其中有什么“蜜”码?林光贵老人似乎被这个问题愣住了,沉思片刻,才说出一个“忍”字,“夫妻相伴一生,总会有些磕绊、争执,要相互忍让,不然吵惯了会影响感情”。

但纵观林、黄两位老人相濡以沫50余载,真正的“蜜”码倒是蕴藏在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而今,他俩都已是满头银丝的老人,三个儿子羽翼已丰,各自成家立业,大孙读研究生,小孙已工作,俩老则住在永安巷的老宅。黄秀珍老人习惯晚饭后看电视,拿纸笔记下次日的天气预报,好安排是否出门,到森林公园和一帮老太太打太极,“早些年还跳舞呢,你看这照片,这个是我,获过奖呢。”黄秀珍老人向记者说,她脸色红润,跟人说话时都灿烂地笑着。林老因腰不好,骑自行车代步,也常到森林公园与老朋友聊天,他喜欢书报,爱看也爱写,文章常见于《右江日报》、《百色早报》、《中国红十字报》等报刊。黄秀珍除了锻炼身体做点家务外,爱看《百色早报》和老年人杂志,还爱听粤剧。黄秀珍老人耳朵不好,说话要很大声她才能听到,看电视时,如丈夫在旁边看书报,她就调低音量,以免影响丈夫。

黄秀珍患有高血压,林老就买来血压计,细心地给老伴测血压,每天三次,让她多休息,免除来往医院之苦。多年来,林光贵扮演着护理员、勤杂员、炊事员的角色;黄秀珍对这么个体贴入微的良人,也不吝夸他几句,不时给他揉肩捶背,拍捏腰腿,做个家庭按摩师。

苦于当年没有条件,结婚照都没有,在老年杂志上看到不少老人金婚银婚的还去补拍婚纱照,2009年,二老就去补了这个遗憾。照片里,男西装,女白裙、手握花,相依偎,恬淡、充盈的笑容,展露在他们带些皱纹的脸庞。这是爱情留给岁月的纪念,永远的纪念。

新闻推荐

开学在即学生丢失钱包拾金不昧民警完璧归赵

本报讯 (通讯员 李勇方) “谢谢警察叔叔帮我找回钱包!知道自己的钱包丢失后,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可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啊!”在百色客运站,从车站派出所民警手里...

百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百色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