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生活 朴素人生——记市拆迁办党支部书记苏师雄
本报记者张日芳
个子清瘦,皮肤黝黑,夹个旧包,行色匆匆。记者见到苏师雄时,他一身朴素,一脸疲惫。自1998年从部队转业到市拆迁办工作后,他的每一天几乎都与“拆迁”一词紧密相连。15年面对群众,15年苦口婆心,15年殚精竭虑,他对工作的热度丝毫未减。他的理想是做好工作,过简单的生活。
来自那坡县、母语贵柳话的苏师雄,语言障碍是他开展工作的第一“拦路虎”。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的第二天,领导带他下工地。在群众面前,他半天搭不上一句话。为克服语言障碍,他通过两个贵港朋友快速学会用贵港话进行简单对话,在工作中以村里的小孩为老师,把拆迁户当老师来看待,把工作内容当教材,很快学会了贵港土话、白话和客家话。
克服了语言障碍,加上吃苦耐劳,苏师雄很快就打开了工作新局面。2000年,兴六高速公路项目开建,苏师雄负责该路所经大岭片的征拆任务。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他每天乘班车去大岭圩,再和当地建设站派出的队员走路到农户家做工作,大多时候需走半小时以上。“碰上农忙,很多时候要等到天黑才能见工作对象一面,而且一两次不一定谈得下来。”如此反复,过程虽然曲折,但工作组的诚恳和耐心感动了群众,得到理解支持。后来,他们这一组完成任务最快,之后主动支援了负责木格片的同志。
军人出身的苏师雄关键时刻尽显军人本色。一次,一被拆迁户不满其房屋被依法拆除,带人来到相关部门要找领导“算账”。关键时刻,苏师雄走到该上访人面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缓和其激动情绪,并主动为其承担300元车费,耐心说服其先回家,当晚,苏师雄主动请缨单枪匹马带上慰问品来到该上访人家中。经过一连四天晚上的登门拜访,该上访人深受感动,放弃了过激行为。
苏师雄不怕拆迁工作的繁重,但生活中有一件事令他久久不能释怀。2003年至2005年,为推进几个重点项目繁重的拆迁工作,苏师雄没有一个休息日,每天早出晚归。一个寒冬的下午,他与几户拆迁户在历经三个多月的沟通后,终于等到办理签约手续的时候。也因此,他耽误了去县西小学接女儿小悦回家的时间。小悦在校门口等到7点还没看见父亲的影子,便大哭不止。半小时后,住在校内的一位老奶奶不忍心这孩子继续受冻挨饿,便把她暂带回家。8点后,苏师雄摇摇晃晃回家没见孩子,猛敲自己脑门,急急赶去学校,转几圈没见小悦,手脚发软,不知所措,后经保安指引,才得知小悦所在。谢过老奶奶后,他摸着孩子的小脸,愧疚得说不出一句话。
苏师雄当时所谓的家,是在登龙桥社区租住的两间旧房。下岗后摆个小摊的妻子半夜回到家时,知道小悦“被遗忘”,不但不责怪反而安慰他说:“孩子会理解,要珍惜工作。”
妻子朴素的言语如同一家人朴素的生活。工作十几年来,苏师雄常穿昔日的军装,一家人对生活用品物尽其用,凡事节约。极具反差的是,苏师雄在2007年的南方冰雪灾害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灾害中,共缴纳特殊党费7700元,平日里也不时帮助困难户和贫困生,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2008年,苏师雄当选单位党支部书记后,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在全市不断掀起项目建设高潮的近几年,他在工作压力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把一线业务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稳步推进。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和历年来的显著成绩,得到了党组织的充分肯定,去年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到地方工作后至此已8次获该殊荣。他认为,这得益于群众支持、家人理解,更得益于自己置身一个优秀的组织。市拆迁办全体同志多年来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全市乃至全区重点项目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市拆迁办党支部因此成为全市“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曾7次被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新闻推荐
本报那坡讯 到2016年底,那坡县将要实现9个贫困村16375名贫困对象全部脱贫摘帽出列,为确保顺利完成2016年脱贫摘帽村项目建设任务,该县发挥资金...
那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那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