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里新民风

广西日报 2020-06-20 15:16 大字

本报记者凌聪通讯员林斌

“叮铃铃,叮铃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德峨村边坡屯的蚕房,苗族村民李应祥的手机铃声响起,原来是同村彝族村民李秀林打来的求助电话。“夏季高温、高湿,桑树重新发芽长梢要追加肥料,要经常对蚕房进行消毒……”李应祥对相关问题逐一细致解答。

李应祥是村里首批养蚕的农户。2013年,他从广东返乡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不仅将桑树面积从10多亩扩大到220亩,还建起了新房,买了两台车。“一个人富不算富,我要带领村民一起奔小康。”李应祥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向农户传授种桑养蚕技术,引导、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德峨村是典型的石漠化山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居住着苗、彝、仡佬、壮、汉5个民族,共有705户330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2人。近年来,该村勠力同心谋发展,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全村于2017年整村脱贫,目前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

村民议事小广场、健身乐园、乡愁馆、民族风情凉亭……6月19日,“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二批第一组采访团走进德峨村,环境整洁、基础设施齐全的新农村景象映入眼帘。

乡村要发展,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是关键。“我们经过探索,结合村民的种养习惯,找到了种桑养蚕这条短平快的发展路子。”该村第一书记胡朝晖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村里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农户自建多个传统蚕房的基础上,该村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新建1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蚕房。目前,全村有桑园面积1258亩,蚕房面积3670平方米。村民种桑养蚕积极性高涨,该村发扬民族团结优良传统,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通过技能培训、产业带动、就业指导等措施,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

沿龙洞屯休闲环山步道登上民族风情凉亭,全屯风貌尽收眼底。该村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以村干引领,党员、社干带头的方法,引导村民人人出力、户户出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清三拆”工作,让曾经脏、乱、差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在我们村,各族干部群众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共同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该村党支部书记杨文升介绍,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大家坚持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村民的行为习惯。

德峨村依托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平台、文化广场等,深入开展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送文化入村屯、道德讲堂等活动,进一步破除陈规陋习,倡导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以前,村里每逢红白喜事,主人家动辄宰杀十几头牛。“攀比之风严重的时候,一场丧事办下来要十几万元,人情负担很重,大家苦不堪言。”村民杨金辉说,村规民约转变了大家的思想观念,很多村民学会放下“面子”,现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的现象逐渐消失。

新闻推荐

者浪乡市场监管所“云指导”企业年报

本报隆林讯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企业复工复产时间普遍推后。为推动企业按时完成年报工作,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

隆林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隆林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