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养蚕织就致富梦 记猪场乡羊街村致富带头人杨亚记 □罗 恒 邹大琴 文/图
杨亚记在为村民讲解桑苗管护知识。
杨亚记是隆林各族自治县猪场乡羊街村人,2014年他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妇俩抚养着两个孩子,为了孩子们的学费,杨亚记曾去广东打工,去各地做建筑工人,由于工资太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羊街村坡头上屯是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种植传统农作物是全屯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民一年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而产业结构单一一直是困扰羊街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保守等因素一直束缚着村民。该村村“两委”班子与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决定在当地发展种桑养蚕来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在该县党委、政府大力推进种桑养蚕产业,当地政府发动种桑养蚕,全面推进扶贫产业发展的大局下,经过驻村工作队和党员干部耐心细致地讲解,杨亚记了解到种桑养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听说贫困户建蚕房还能有补助、一张蚕通过精心管理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时,他心动了。
抢抓先机实现“小家”脱贫
2017年杨亚记下定决心发展种桑养蚕,他回家建起了蚕房,种上了桑树。他领来三龄蚕在家喂养,腾出时间养大蚕,大大提高了养蚕效益,获得了种桑养蚕的第一桶金2万元。2018年,尝到甜头的杨亚记将种桑面积扩大到15亩,收入也稳步提高。“这些年我已经学会了一龄和二龄小蚕的喂养技术,今年打算利用自有资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桑树,将桑树种植面积扩大至20亩左右,实现脱贫致富,完成孩子们上学的梦想。”在他的蚕房里,笔者看到3龄蚕或是在尽情地享受“美味大餐”,或是在安静地酣睡着,旁边还堆有充足的桑叶,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回想当初,也是不容易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过来也是很艰辛的……但是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想要收获就得自己付出。”杨亚记感慨地说。
动员群众带领“大家”致富
杨亚记深知一个产业能带富一方百姓,拓宽一方群众增收渠道的道理。为了让更多群众受益,杨亚记走村串寨劝说村民们一起发展种桑养蚕。可对于大多数群众来说,种桑养蚕毕竟是一项新生事物。为了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杨照济、杨红奶、杨亚务、杨阿毅、杨学锋参与种桑养蚕,杨亚记费了好大一番功夫。
“刚开始没经验,哪敢养啊?都是记哥一趟趟上门,不厌其烦地劝我,还带着我去其他乡镇学习种养管理技术。”在杨亚记的鼓励劝说下,杨照济、杨红奶、杨亚务、杨阿毅、杨学锋在自家的土地都种上了桑树。如今,他们每户仅靠种桑养蚕一项每年收入就达2万元左右,不仅早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盖起了新房。“养蚕周期短、投入少、效益高,蚕茧也不愁销路,而且利用农闲时养蚕,没有耽误其他种植业的生产,一年能增加不少收入。”杨亚记告诉笔者,他每年养蚕4期,平均年产12张蚕,年底就能有4万元到5万元的收入。
拓宽渠道不断增加收入
杨亚记的养蚕成功事迹带动了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养蚕队伍中。经过几年的摸索,杨亚记发现发展种桑养蚕的瓶颈问题是蚕种的质量问题。他告诉笔者,如果群众养了一段时间蚕虫就死掉,这对养殖户发展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打击很大,也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为此,他决定和村民委主任一起筹建小蚕培育房,并请求相关部门聘请技术过硬的专家上门指导,开展培训,确保让更多群众受益。
最开始那段时间还是比较难熬的,杨亚记表示,之前在养蚕这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大量技术性的难题差点让他放弃,是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骨子里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一直支撑着他。杨亚记通过大胆探索,孜孜不倦地向种桑养蚕专家请教学习,终于取经成功,实现一批又一批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他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养蚕套路,租用20亩土地作为种植桑树和养蚕基地,并按照时令季节认真做好除草、施肥、松土、刷白、防病治虫害等管护工作,确保了桑叶和蚕宝宝的质量。
杨亚记告诉笔者,今年他还打算发展原生态桑叶鸡。他说,桑叶营养成分丰富,桑叶鸡产下的蛋营养成分比普通鸡蛋要高,鸡肉更可口,香味也更浓郁。对于桑叶鸡未来的发展前景,他同样充满了期望。
新闻推荐
本报百色讯近日,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全区提升新冠病毒检测能力工作视频会议,会议要求全区县级以上疾控机...
隆林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林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