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帮汉子”的脱贫路 □蒋明来
过去,在西南地区有一种特殊的交通运输方式,就是利用骡马帮人运输物品,而这些赶马人,俗称“马帮”。而今在隆林各族自治县梅达村卡海屯仍然活跃着一群“马帮汉子”,他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用勤劳和汗水讲述着别样的传奇故事。近日,我在驻村时了解到了卡海屯的“马帮汉子”发起人杨发昌的故事。
杨发昌曾是梅达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那年全家6口人挤在一间不足60平方米的瓦房里,杨发昌上有双亲年过六旬,体弱多病,下有年幼儿女嗷嗷待哺。于是,杨发昌夫妇成了家里仅有的劳动力。杨发昌所生活的卡海屯为苗寨,也是隆林各族自治县自然条件较恶劣的村屯之一,这里山石林立、沟壑纵横,“九分石头一分土,一分土地靠捣鼓”就是卡海屯苗族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杨发昌就是在这样贫苦的家庭、这样贫瘠的土地上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重复着祖辈们千年不变的生活轨迹。
苗族人自古以来就以勤劳著称,杨发昌身上不仅具有苗族人传统勤劳的本色,同时也有着一股闯劲韧劲。苗族人由于多数生活在高山地区,复杂的地形、险恶的山路,马驮成了他们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杨发昌从小也掌握了这一基本生存本领。起初,杨发昌尝试着在村屯附近搞马驮赚取一点生活补贴,后来,他想到还有很多交通不便的山区离不开马驮。于是,他四处打探寻找商机,2014年,他经人介绍来到了福建省,那里有很多森林资源,但由于受交通条件限制,砍伐的林木无法通过现代化运输工具运出大山,最终只能靠马驮。杨发昌和他的马匹终于找到用武之地,也是从那里,他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
“要赚更多的钱,必须扩大规模。”杨发昌暗下决心,准备多买几匹马。但这又谈何容易,一匹马要1万多元,而他家里所有的积蓄也还不到3万元,充其量也只能买两匹马。面对眼前的赚钱良机,杨发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办?这时候,他想到了他的帮扶干部,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拨通了帮扶干部的电话,也正是这一通电话,改变了他的命运。帮扶干部建议他立即申请小额信贷,杨发昌说干就干,马上从千里外的福建省赶回老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顺利申请到了5万元小额信贷款。杨发昌利用申请到的资金和自己的积蓄买了6匹马,还说服在老家的妻子、亲戚与他一起干马驮。于是,从当初的运输木材,到后来搬运高压送变电基础材料、水利灌溉渠道材料等多种经营,他的马驮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好。现在,他一匹马每天能挣300元,6匹马每天能挣将近2000元,除去各类成本支出,夫妻二人一年能赚20多万元。2016年,杨发昌不仅顺利脱贫,还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楼。在杨发昌夫妇的带领下,村民杨法良夫妇、杨阿陆夫妇等人也纷纷加入杨发昌的马帮队伍,杨发昌成了苗寨里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马帮汉子”。如今,“马帮汉子”依然在他的马驮路上继续前行。
新闻推荐
本报百色讯近日,市公安交管部门陆续查获两起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驶的违法行为,尽管当事人有多种理由,但也无法逃避处罚,最...
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林各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