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读了十年书□马骏麟 文/图

右江日报 2019-05-16 09:24 大字

父亲上学时部分小学课本。

我父亲马荣华今年已经85岁高龄,但他却一直闲不住,在家里还喂鸡喂猪,放鸭、鹅和种菜、捡柴火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正因为“一直闲不住”,所以他的身体一直很好。父亲读过十年书,他常常给我们讲他上学时候的故事。

隆林各族自治县平班镇扁牙村,是平班镇建镇之前的扁牙乡政府所在地。我家祖上从宾阳县来到隆林经商然后在这里定居,至今已有8代人。我祖父母生育了3个儿子和1个女儿,我父亲最小,他们知道“有书不读子孙愚”的道理,所以省吃俭用也送孩子们上学。扁牙村是隆林最早办学的一个古老村庄,早在民国二十几年就有了学校。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父亲就在这里上学,也就是现在的扁牙中心小学,那时候上学的头两年叫前级班,后两年叫后级班,到了第5、6年就叫高级班。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父亲已经上了半年高级班,后来有总统府的人(国民党兵)来到村里,学校就停课了。直到1951年西隆县解放,学校才恢复办学。恢复办学后父亲又读了两年高级班。当时学校课外活动很丰富,每学期每班都有由学生作文作品制作的壁报。每到周六,全校师生都要集中开会,会上要求学生讲一段故事或者一个笑话,大家都踊跃参加,场面非常热闹。父亲回忆说,当时一个姓黄的学生讲了一个蜜蜂采花粉的笑话,他用壮语连贯地讲了几句,还有尾韵,弄得大家捧腹大笑好长时间。我父亲很少笑,但回忆到这件事时,他竟然也忍不住笑出声来。1952年高小毕业时我父亲考上了中学。

1953年隆林各族自治县成立,也就是这年,隆林中学创办了。父亲是隆林中学的第一届学生,那年父亲背上行李和米,走了20多里路到隆林中学报名,学校不收费。当时来报名的有100余名学生,分为两个班级,父亲被分在一班。当时校舍只有一排房子,木头柱子,房顶盖的是茅草,两间教室由木板隔开。学校开设《语文》《算术》《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和《植物学》等课程。当时学校除了教室再没有其他房子,所以学校老师和学生都住在附近街上的人家里。当时我父亲和另外3个同学住在一姓罗的家里,每人每次仅给主人家一点伙食费,他说:“主人家把我们当作家人一样看待。”

到了第二学期,隆林中学新建了一排砖瓦结构新校舍,有两间教室,学生在里面上课。学校原来的茅舍改成了学生宿舍和饭堂,除了家住附近的学生之外,其他的学生都在学校食宿。父亲说:“我第一学期考试成绩好,学校评给乙等奖学金9元钱。我用7元交了伙食费,余下2元买了学习用品。”放暑假时,学校会组织学生在县城或者乡下勤工俭学,来减轻家庭压力,如在建筑工地做工。

第二学年的时候,父亲因为两个兄长出门在外,姐姐又刚病逝,家里没人照顾老人,便停学回家了。

虽然我父亲中学没有毕业,可当时在村里他已算是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建国初期,各行业急需人才,读过中学甚至小学文化的人都在不同行业找到了工作。1956年,父亲的一个朋友知道隆林武警中队招人,就叫上他一起报名,幸运的是,父亲通过了考核和体检,顺利在隆林武警中队当了警察。父亲在武警中队服役了6年,1961年正值困难时期,和其他行业的许多人一样,父亲也按规定精简退职回家劳动。

新闻推荐

我家的故事□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一小三(5)班 李雨萱

爷爷告诉我,他小的时候,兄弟姐妹多,大人们每天都在辛苦劳作。那时候吃的少、穿的薄;没有玩具、没有糖果。童年的生活简单...

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林各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