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村记乡愁 访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壮族学者、摄影家梁汉昌 □王桂友
梁汉昌(左)在古岳坡与南宁市青秀区及南阳镇政府干部商量传统民居保护工作。 改造后的古岳坡全景。
从隆林各族自治县大山走出去的梁汉昌曾是一名出色的摄影记者,为了抢救性记录广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2005年,他辞去南宁日报社记者一职,2007年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10多年来,他一直跋涉在拍摄广西的路上,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了数万张与民族民间文化有关的影像。他的目光还聚焦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在长期的田野调查中,他对急速锐减的自然村深感忧虑,并决心要拯救它们。在筹建自己工作室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自然村落古岳坡,从此便开启了与古岳坡的特殊情缘。
古岳坡是歌曲《赶圩归来阿哩哩》的词作者、广西著名壮族文学艺术家古笛的故乡,位于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距南宁市区约50公里。2014年底初次探访古岳坡时,面对村里房屋大多破败不堪的场景,梁汉昌心生恻隐。在他和友人的推动下,2015年,南宁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南宁市青秀区古岳坡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规划的批复》文件,同意古岳坡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围绕“文化艺术”这个核心要素,并配套7000万元资金。这座老村落很快成了艺术家们的“乌托邦”。
如今的古岳坡,已逐渐发展成一个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并举、让人记住乡愁同时又能享受现代生活的文艺生态乡村。但回想起来,梁汉昌找寻艺术“乌托邦”的落地过程却艰难曲折。
2009年,梁汉昌在拜访著名雕塑家张燕根在南宁市青环路的工作室时,心里很震撼,当时他脑子里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拥有自己的工作室。2010年9月,建立工作室事宜提上了日程,梁汉昌先是租下南宁市青环路瓦窑村一栋民居,与张燕根为邻。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在他和张燕根的带动下,瓦窑村聚集了40多个艺术工作室,有北漂回归的,有海归的,也有上海来的,“瓦窑艺术区”名声日隆。可惜好景不长,2014年底,“瓦窑艺术区”所有工作室都挂上了“拆”字,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灰飞烟灭。
早已预见到这一天的梁汉昌,从2012年就开始寻找工作室新的栖息地,并开始构建更为完善的“艺术区”概念。他先后在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王村、南宁市长塘镇等地选址,但都因为被作他用、规划为商业用途而不了了之。2014年,就在梁汉昌感到几乎绝望时,工作室选址迎来了转机,他无意中遇到了古岳坡。“那里倒是有些农村建设用地可用,合适的话,政府大力支持。”当时的南宁市南阳镇党委书记这样对他说。
当时古岳坡20多座传统民居或已经废弃或部分坍塌或屋中长树,梁汉昌见此情景,觉得有责任把这些珍贵的老房子救活,一可为农民增加些收入,二可为世人留住些乡愁。于是,作为发起人,梁汉昌和莫江霖不断地说服身边的文艺青年,并带领一批又一批文艺界人士前往考察,但各个都嫌古岳坡太偏远,地方不够大,租期不够长,村落环境差。有的甚至说建好白送都不来,何况还要自己投资几十万元。经过梁汉昌等人的不懈努力,最后,四川美院刘露、清华大学建筑硕士徐洪涛、广西“畅享民歌”大赛银奖获得者梁桂花、资深传媒人潘强、资深收藏人梁彬等一群文艺界人士答应进驻。此后,虽然遭遇过一些其他变故,但他们都挺了过来。
2015年9月,《南宁市青秀区古岳坡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规划》根据有关规定完成招投标,10月,政府各个标的公共建设项目以及艺术家工作室陆续开工建设。古岳文化艺术村项目总面积6.44公顷,项目设文化艺术区、公共服务区、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滨水区、民宿区5个功能区。其中文化艺术区占地面积43亩,包括文化艺术广场、民俗文化展示厅、古笛纪念馆、古岳村史馆、古岳文化艺术长廊、艺术家工作室、文创研发中心、巴弗罗文体中心等。目前,古岳文化艺术村引进了13位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及两家文化企业,探索培育发展以民歌文化、服饰文化为抓手,青少年研学营地为载体的文化艺术村落。
几经曲折,古岳坡终于有了今天的梁汉昌工作室、莫江霖文学工作室、林涌泉策划工作室、梁桂花音乐工作室、AX文化创意中心、邓平艺术工作室、石生版画工坊、谭湘光大师壮锦技艺传承基地、古岳思源文化创意中心、梁秀兰“桂布坊”、赖美宁壮族五色美食工坊等。这些工作室和艺术机构,有的出于保护村落历史文化记忆而在残垣断壁上架构干栏式建筑,有的外观不动只改造内部,有的原封不动,有的在旧址上新建,那些没有任何民族特点的建筑则做外立面特色改造。改造后的古岳坡除在荒地上增建了几处公共设施外,村落原有的格局基本不变,原本破落的民居不仅保留了下来,还经过“艺术加工”焕发了新的光彩。
艺术家工作室一期用地大部分是废弃宅基地和废弃民居的区域,而这恰恰是梁汉昌选择古岳坡作为艺术村的理由之一,他相信艺术家们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他自己则选择了大家最不看好、最烂房屋集中的坡地,他担心别人不珍惜这些废弃老屋,所以就主动承担了这部分租金风险,其实,当时梁汉昌的存款不超过千元,但他不忘初心:为这个村子留住哪怕一平方米的历史遗迹,因为他懂得这些残垣断壁的文化价值。梁汉昌说,他曾几次在风雨中抢盖土墙。如今,那些保护下来的破败老屋成为了古岳文化艺术村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景观。
古岳文化艺术村自2016年建成开放以来,共接待国外、港澳台、区内外各级政府代表团及各团体、个人约20万人次。
(本文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隆林讯“非常感谢你们为重度残疾患者何教文办理户口和身份证,现在他已经顺利办得残疾证了,为他们家解决了实际困难...
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林各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